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擁毳對芳叢》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擁毳對芳叢》
【詩文看牡丹】
唐·殷益
擁毳對芳叢,
由來趣不同。
發從今日白,
花是去年紅。
豔色隨朝露,
馨香逐晚風。
何須待零落,
然後始知空。
【凡人解讀】
穿著毛織的僧衣,面對芳香四溢的花叢,這中間的情趣從來就和世俗不同。
頭髮已經斑白,花兒還是像去年一樣紅。
然而,花朵的妖豔和早晨的露水一樣,轉瞬即逝;花香的濃郁追逐著晚風,四處飄散。
何必非要等到枝零葉落,然後才知道空的道理呢?
禪宗語錄《五燈會元》記載,文益禪師與南唐中主李璟一齊觀賞牡丹花,李璟請文益禪師作詩,文益禪師寫下這首五言律詩。李璟讀完這首詩,頓悟了空的意義。
“擁毳對芳叢,由來趣不同。”穿著毛織的僧衣,面對芳香四溢的花叢,這中間的情趣從來就和世俗不同。首聯指出僧人與世俗之人觀賞花的情趣是完全不同的。
“發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頭髮到今天已經斑白, 花兒還是像去年一樣紅。第二聯以白髮對比紅花。
“豔冶隨朝露,馨香逐晚風。”然而,花朵的妖豔和早晨的露水一樣,轉瞬即逝;花香的濃郁追逐著晚風,四處飄散。俗家之人觀賞牡丹,欣賞它奼紫嫣紅的色彩和沁人心脾的幽香,而出家人體會到了緣起性空的宇宙真相。眼前之人,雖然還是滿頭青絲,青春爛漫,出家人卻已經看到他白髮蒼蒼,年華逝去;眼前之花,奼紫嫣紅,芬芳嬌豔,出家人卻已經看到它轉瞬即逝,隨風飄零。
“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何必非要等到枝零葉落,然後才知道空的道理呢。尾聯直接點明詩的主旨。
空是佛教的概念。從所否定的對象來說,空可分“我空”、“法空”兩種。“我空”,即認為一切有情都是由各個組成元素聚合而成,不斷流轉生滅,因此不存在常一主宰的主體——“我”,這是小乘佛教的觀點;法空,則認為一切事物都依賴於一定的因緣或條件才能存在,本身沒有任何質的規定性,但法空並非虛無,它是一種不可描述的實在,稱為“妙有”,這主要是大乘中觀派闡明的觀點。
【作者簡介】
文益(885-958),唐末五代僧人,禪宗五家七派之法眼宗的開山祖師。俗姓魯,浙江餘杭人,七歲出家,二十歲受戒。文益晚年深受南唐烈祖李昪的敬重,先後在金陵報恩禪院、清涼寺弘揚佛法,世稱清涼文益。公元958年(後周世宗顯德五年),文益圓寂,享年七十四歲,葬在金陵江寧縣無相塔,諡號大法眼禪師。著有詩偈十三首
【沙門空海】
李益與霍小玉一見鍾情,兩人心心相印,李益立下永不變心的誓言
李益年少出名,19年就成為新科進士,詩詞歌賦樣樣精通,是遠近聞名的大才子。而霍小玉本來是王爺府的千金,因為父親戰死沙場,霍小玉因為母親身分卑微被家人趕出家門。從此霍小玉和母親以乞討為生,被生活所迫霍小玉淪落成為歌妓。
霍小玉容貌絕美、才貌相兼,很快豔名遠播,但霍小玉的姿態甚高,一般人看不上眼,直到在某天遇到了李益。霍小玉遇到李益時就被其才學所吸引,而李益看中了霍小玉的才貌雙絕、婉轉迷人。兩人一見鍾情,許下海誓山盟,生死相依的動人話李益因為工作原因與霍小玉分別,臨行前許來要娶小玉的誓言
其實霍小玉一直知道兩人的身份懸殊,一直對這段感情沒有信心,但是李益的甜言蜜語一次次讓霍小玉的疑惑解開,兩人如膠似漆像新婚夫妻一樣度過著甜蜜的生活。霍小玉深知如今自已有才有色,但是隨著歲月流逝,一旦色衰對方將會移情別戀。因此每天非常擔憂,有一次不禁哭了起來,李益看見馬上表明自已對小玉的真心,表示永遠不會拋棄對方。
也許越是在乎就越害怕失去,越怕失去就越會失去,沒有想到這天來的這麼快,只相處了兩年之後李益受到朝廷指派去別的地方任職,兩人被迫離別。霍小玉許下自已別無所求,希望李益可以和自已恩愛八年,因為當時男子三十結婚是很正常的時間,等到八年後李益娶妻,自已就遁入空門,兩人各自安好。但是李益卻表示下回到老家將會跟父母稟明兩人的事情就回來娶霍小玉為妻。
霍小玉得知李益娶妻憂思成病
霍小玉一直等著李益回來娶自已,沒有想到卻一直等不到情郎歸來,人越來越消瘦,直到霍小玉實在等不及於是賣了家當,前來尋找李益,沒有想到從別人口中得知李益另娶名門閨秀為妻的消息。霍小玉感到天崩地裂一般,不敢相信這個事情但是小玉不死心,想親口聽李益的解釋,沒有想到李益卻狠心避而不見。
從此霍小玉一病不起,後來病的越來越重,甚至都無法翻身,李益聽說小玉重病,知道箇中緣由是因為自已而起,居然狠心割愛。直到後來一位黃衣俠客得知此事,氣憤不已將李益帶到霍小玉的面前,兩人才相見,霍小玉看到情郎如此窩囊的樣子,憤恨的發下毒誓後氣絕身亡。
李益並不是一個託付終身的人,膽小懦弱、沒有責任心、對感情不認真,霍小玉看到往日自已深情情郎,已經成為負心漢,最後含情而終,在古代大多數女子溫婉柔順,但是霍小玉卻發下最狠遺言,可見受到的傷害的多重。
平安吉祥,諸事順遂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臺灣硬筆書法藝術協會2025會員聯展暨名家邀請展隆重開幕

【清菴齋細說沉香】香之十德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滔滔不持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