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贈僧》
【詩文】
《贈僧》
唐,法眼文益
山水君居好,城隍我今淪。
靜聞鐘聲響,閒對白雲村。
【作者簡介】
法眼文益禪師(885-958),俗姓魯,浙江餘杭人,是法眼宗的創始人。他七歲出家,二十歲受戒,曾在明州(今浙江寧波)阿育王寺從希覺律師學習律學,並通曉儒家經典。後南遊福州,參謁長慶慧稜禪師,因不甚投機,轉而前往漳州羅漢寺參謁桂琛禪師,從桂琛得法,最終開悟。
法眼文益禪師的主要思想包括“一切現成”、“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禪教一致”和“理事圓融”。他認為佛法並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現成的,只要放下執著,就能見到真理。他的思想強調心與法的統一,主張禪與教的融合,認為參禪者不應輕視經教,而應在理解經教的基礎上修行。此外,他還提出“理事不二,貴在圓融”,認為事相由理體所派生,理體由事相來顯現,兩者相資,還同目足。
法眼文益禪師的著作包括《宗門十規論》、《文益語錄》、《三界唯心頌》和《華嚴六相義頌》。這些著作批評了當時禪宗的弊病,提出了“明事不二,貴在圓融”與“不著他求,盡由心造”的主張,記錄了他的開堂、上堂、示眾、問答、機緣等內容,進一步闡釋了華嚴宗的六相圓融教義。
法眼文益禪師的法嗣眾多,有六十三人,其中以天台德韶(891-972)為上首。
【凡人解讀】
文益禪師被南唐帝王迎入南京,敕命住持報恩禪院,禮遇殊隆。雖然如此,他卻身在紅塵,心在世外。山中的故友有時也進城來看他,他寫了這首詩偈以明心志。
“山水君居好,城隍我今淪。”山水勝地,是出家修行之處,朋友們可要好好居住,用功修行啊!不要像我這樣,淪落在“城隍”內給人當“城隍”一樣的供奉,香火都快薰死人了。船子和尚當年告誡夾山之一,就是“不住城隍聚落”,若功夫尚未純熟,反有墮落的可能。所以若非見道後的深入磨練,是不敢出來“遊戲人間”的。當然,文益禪師菩薩一流了,當然出入自在,並不畏懼紅塵。
“靜聞鐘鼓響,閒對白雲村”這是富貴貧賤“處之一”的崇高境界,是修行得大定的境界,因為這不是在山中,而是在紅塵深處。陸游有“賣魚生怕近城門,況肯到紅塵深處”之句,是怕被汙染。而文益禪師卻在這樣的環境中,又不知教化了多少人。當他與權貴們周旋,與弟子們論道之時,心境永遠是“靜”和“閒”的,沉浸在鐘鼓和白雲之中。
【沙門空海】
南唐時期,金陵有個清涼寺,寺裡有個禪師,叫泰欽,法號法燈。在他還是小和尚的時候,就性格豪爽,不像其他小和尚一樣聽話,不僅不去念經拜佛,而且還不遵守寺院的紀律,其他小和尚都看不起他。只有方丈法眼覺得這個小和尚聰明機靈,悟性很高,特別器重他,認為他以後一定能在佛學上有很深的造詣。
“解鈴還須繫鈴人”故事配圖
一天,和尚們都聚在一起聽方丈講經,法眼禪師突然問道:“老虎的脖子上掛著個金鈴,誰能把金鈴解下來?”那些和尚一個個面面相覷,都說不出答案。半天也沒人回答出來,正好在這個時候,外出玩耍的小法燈回來了,法眼又把那個問題問了一遍,法燈不假思索地說道:“是誰把金鈴繫到老虎脖子上去的,誰就能解下來啊!”眾和尚一聽,豁然開朗。法眼禪師也非常讚賞他的回答,於是當眾表揚了法燈。後來,法燈果然成了一位得道高僧。4
成語寓意
“解鈴還須繫鈴人”至少有兩層寓意:第一,思考問題要學點逆向思維,換個角度找答案;第二,解決矛盾要靠抓根本、抓關鍵,問題是怎麼產生的,也得怎麼去解決。
平安吉祥,善心善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