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幽鳥語如篁》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幽鳥語如篁》
【詩文】幽鳥語如篁,
柳垂金線長。
雲收山谷靜,
風送杏花香。
【作者簡介】
法眼文益(885-958),俗姓魯,是法眼宗的創始人,浙江餘杭人。他七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曾在明州阿育王寺從希覺律師學習律學,並通曉儒家經典。後來南遊福州,參謁長慶慧稜禪師,因不甚投機,轉而前往漳州羅漢桂琛禪師處求法,最終在桂琛的點化下開悟
【凡人解讀】
這首詩前兩聯寫景,為後面的禪理講述做個鋪墊。初春時節,暖日晴照,雖然天氣依然寒冷刺骨,但沉寂了整個冬天的幽靜,卻早已被鳥兒們的歡唱打破,幽鳥綿蠻,聲如修竹吟風。
河水尚未全部解凍,小河旁邊的嬌柳已經生出嫩黃的細葉,在微風中婆娑起舞,拂動春池。遠處的山嵐漸漸收起雲綃霧靄,此起彼伏,連綿不絕。蜂蝶飛舞,鳥兒躁動,更顯得春日的山谷幽靜而寧謐。桃花、李花、杏花競相開放,一陣幽香飄來,沁人心脾。
正可謂春暖花開,蝴蝶自來。我們的主人公會不會禁不住這春意盎然,離開禪院,出外踏青呢?“永日蕭然坐,澄心萬慮忘”,原來我們想錯了,詩僧依然留連永日,蕭然禪坐。面對這大好的春光,詩僧沒有因為前面的幾句讚美就忘記了修行。興奮和讚美只是暫時,詩人依然澄心內照,彷彿早已將自己融入了這春景之中,自己也是大自然的一份子,所有擾亂心智的情絲意絮,都被自然地沉澱和消泯。
詩人此時所見所聞,無非自性。此中有真意,欲說已忘言。其中精妙用言語來表達尤嫌拙劣,只有懂得這林下清趣之人,才能夠充分體會和欣賞。
每天我們周圍的世界都在發生著變化,我們有感覺器官,也有七情六慾,必然會受到外界的影響。眼睛會看見繽紛的色彩,耳朵可以聽見悅耳的聲音,大腦也可以綜合這些感受,產生意識和想法,最後影響到自己的行為習慣以及對未來的決斷。
美好的境界會使人興高采烈,悲傷的情景也能讓人憂鬱過度。渴望無法滿足,就會焦慮不安;渴求滿足之後,又會歡喜異常,然後再生妄念和貪慾,於是心裡更加不得平靜。唯有保持內心安寧,摒棄外界不必要的干擾,才能儘可能按照自己既定的目標前行。
佛語說,必須從生命之流探尋它的源頭,在根本上滅除痛苦之因,才能截斷眾流,徹底熄滅痛苦。當然我們沒必要面對青燈古佛,但如果每天放不下一切憂慮和俗事,就不能淡然安坐,一切便無法祥和平靜。所以詩僧說,“欲言言不及,林下好商量”,無需任何多餘的描述,唯有林下享受這種安寧最合適。
【沙門空海】
幽鳥語如篁”出自宋代釋法智的《偈六首》。
“幽鳥語如篁”
《偈六首》
宋代 釋法智
幽鳥語如篁,柳垂金線長。
雲收山谷靜,風送杏花香。
《偈六首》釋法智 《偈六首》
幽鳥語如篁,
柳垂金線長。
雲收山谷靜,
風送杏花香。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由釋法智所作,它描繪了一個寧靜而美好的場景。
首先,詩人描述了幽鳥的歌聲,將其比喻為竹林中的篁竹。幽鳥的歌聲具有悅耳的音調,彷彿就像竹林裡不時傳來的風聲一樣。這一描寫表達了自然的和諧與寧靜。
接著,詩人描繪了柳樹垂下的金色細柳,形容其長度遙長。柳樹被金色的柳枝點綴,在清風中輕輕搖曳。金色的柳枝與青翠的竹林相映成趣,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
然後,詩人描述了雲彩收斂在山谷之間,使得整個山谷變得靜謐安詳。天空中白雲的變化,給人一種開闊而寧靜的心境。
最後,詩人表達了風吹送著杏花的香氣。春天的風吹動著細膩的杏花,並將其淡淡的香氣傳送到遠處。這一描寫進一步加強了整個詩意中寧靜、美好的氛圍。
整首詩詞通過描繪自然景物,表達了寧靜與美好的境界。通過細膩的描寫和對自然景物的感受,使讀者感受到了大自然中的和諧與寧靜,也啟發了人們追求內心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