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學道須先且學貧》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學道須先且學貧》
【詩文】
《學道須先且學貧》
        居循龍牙禪師
學道先須且學貧,
學貧貧後道方親;
一朝體得成貧道,
道用還如貧底人。
【俗人解讀】
貧,蘊含著無窮的奧妙。不一定是經濟上的貧窮,更是心念意識上的放空,回到「一窮二白」的狀態。這樣就可以更好地覺知,敏銳地感知一切的到來和狀態,感知「豐盛」與「宏大」
「學貧貧後道方親。」學貧,貧後,道才會親臨。如果一個人懂得安貧樂道,能在貧窮里不屈不辱、不卑不亢地做自己,那麼,就擁有了極大的富有。「大貧就是大富貴, 宇宙全是智慧花」。
「一朝體得成貧道。」人能貧窮到什麼程度呢?此時的貧窮是真的貧嗎?有一位香巖禪師說,「去年貧未是貧,去年貧尚有立錐之地;今年貧,立錐之地也無。」雖然連「立錐之地」都沒有,但是,有無邊的法界,有萬妙的宇宙。沒有人願意靠近你,沒有瑣碎的人事叨擾,恰是臥薪嚐膽、韜光養晦的好時機。
【作者簡介】
龍牙居遁
唐代著名禪師、詩僧
龍牙居遁禪師(835~923)是唐代著名高僧,也是著名的詩僧。禪師俗姓郭,撫州城南人,是洞山良价禪師的弟子。龍牙禪師曾跟隨良价禪師學法,得到良价禪師的真傳。悟道之後,住持長沙龍牙法濟禪寺,故人稱龍牙禪師。
龍牙居遁是什麼時代的角色?龍牙居遁在他的領域有何成就?龍牙居遁的哪些特質使其獨特
14歲時,于吉州(治所在廬陵,即今吉安市)蒲田寺(一作“滿田寺”)出家。後於嵩嶽受戒。在遊學過程中,先後參訪過翠微無學、香嚴、白馬、臨濟義玄、德山宣鑑、洞山良价等,終嗣洞山之法。湖南馬氏請之(《祖堂集》稱,“楚王殿下請赴”),居潭州(治所在長沙,即今長沙市)龍牙山妙濟禪苑(該禪苑後名龍牙寺),並授號曰“證空大師”,人稱“龍牙居遁禪師”。有徒五百餘。終於五代後梁龍德三年九月。有“龍牙西來意”(一作“龍牙過板”)等公案傳世。4
有關居遁事蹟的原始資料主要有《祖堂集》卷八,《宋高僧傳》卷十三,《景德傳燈錄》卷十七等. 據《宋高僧傳》卷十三: 龍牙山釋居遁,姓郭氏,臨川南城人也.年殆十四,警世無常,而守恬淡,白親往求出家於廬陵滿田寺.於嵩山受具戒已,思其擇木,乃參翠微禪會.迷復未歸,莫知投詣.聞洞上言玄格峻,而躬造之.遁少進問曰:"何謂祖意?"答曰:"若洞水逆流,即當為說."而於言下體解玄微,隱眾棲息.七八年間,孜孜戢曜.時不我知,久則通矣.天策府楚王馬氏,素藉芳音,奉之若孝悌之門稟毘長矣.乃請居龍牙山,侁侁徒侶,常聚半千.爰奏舉詔,賜紫袈裟,並師號"證空"焉,則樑貞明初也.方岳之下,號為禪窟,窺其室,得其門者亦相繼矣.至龍德三年癸未歲八月,遘疾彌留,九月十三日歸寂.遁出世近四十餘齡,語詳別錄.
【沙門空海】
龍牙山居遁禪師參禪很久,但自覺收效不大。為了求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決定去終南山翠微禪師處參禪。
在終南山,他誠懇求教,但一月多來,始終未蒙翠微禪師召見開示。
居遁忍無可忍,一天,他竟自走進法堂向翠微禪師問道:“學僧來到禪師的座下參學已經好幾個月,為何禪師不開示一法?”
翠微禪師聽了以後,反問道:“嫌什麼?”這一反問,使得居遁不得要領,只好告別,又向德山宣鑑禪師學法。居遁在德山的遭遇並不比在終南山好,一連住了幾個月,亦不得要領。
有一天他鼓起勇氣又向宣鑑禪師說:“學人早就耳聞德山的禪師,但是我來這裡已好多時日,卻得不到禪師的一句佛法。”
德山禪師聽了以後,也回答道:“嫌什麼?”居遁很吃驚,這二位禪師的所答竟不謀而合,可他依然不得要領,不得已,就轉往洞山良价禪師處參學。
一日,居遁找到機會,向洞山良价禪師問道:“佛法緊要處,乞師一言。”
洞山良价禪師告訴他道:“等洞水逆流的時候再向你說。”意思是說:我們的無明煩惱像水流著,我們要想覺悟,要逆生死之流,不能隨世俗之見,順水而流。
龍牙居遁禪師聽了這一句話,終於大徹大悟了。
平安吉祥,善心善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臺灣硬筆書法藝術協會2025會員聯展暨名家邀請展隆重開幕

【清菴齋細說沉香】香之十德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滔滔不持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