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東林寺酬韋丹剌史》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東林寺酬韋丹剌史》
【詩文】
東林寺酬韋丹刺史
年老心閒無外事,
麻衣草座亦容身。
相逢盡道休官好,
林下何曾見一人。
【凡人解讀】
韋丹,唐代名臣,出身杜陵(陝西省長安縣東北)望族。字文明,早孤。從外祖父顏真卿學。舉明經,歷任容州刺史、江南西道觀察史。唐範攄《云溪友議》載:靈澈居洪州大悲寺和廬山東林寺時,韋丹時任江南西道觀察使兼洪州刺史,兩人結為忘形之交,時有詩歌唱和。一次,韋丹寄詩東林寺給靈澈,詩中頗含退官歸隱之意。靈澈閱後,深有感觸,便作此詩為答。這首詩中一方面如實地介紹了作者自己清淨修行,與世無爭的隱居生涯,另一方面也譏諷了那些趨赴清高卻又戀棧官位的官僚們虛偽的行為,其實也嘲笑了韋丹這位方外之友。詩寫得淺顯通俗,但卻很有內蘊。
【作者簡介】
靈澈(746—816),字澄源,唐代浙江會稽雲門寺僧。俗姓湯,越州會稽(浙江省紹興市)人。少時曾從嚴維學詩。出家後先在會稽雲門山雲門寺講律,再至吳興抒山妙喜寺與詩僧皎然切磋。公元785—804中,由皎然推薦先後結識包佶、李紓等。因受忌遭謗貶至福建汀州,遇赦後客居安徽宣州,卒葬於宣州。他是唐代著名詩僧,與皎然齊名。著有《律宗引原》十卷、《酬唱集》十卷,存時十六首,編為一卷,收入《全唐詩》。
【沙門空海】
靈澈作為唐朝著名詩僧,創作了大量詩文作品,靈澈的門人秀峰為紀念其師,將靈澈所作的詩文收集編撰成《靈澈詩集》與《酬唱集》各十卷,但唐代之後這兩本詩集便大量散佚。
至《宋史》編撰時,靈澈作品僅存一卷,至今只保留了17首詩歌。
據《湖湘文化名人衡陽辭典》記載,靈澈曾駐錫南嶽衡嶽寺,而靈澈駐錫衡嶽寺的詩作卻無從查考。因靈澈喜歡遊歷,愛好交友,經常同友人們一起參禪悟道,呂溫,劉禹錫,劉長卿等人都與其交好,且都留下了與靈澈相唱和的詩作,其中有靈澈作為唐朝著名詩僧,創作了大量詩文作品,靈澈的門人秀峰為紀念其師,將靈澈所作的詩文收集編撰成《靈澈詩集》與《酬唱集》各十卷,但唐代之後這兩本詩集便大量散佚。
至《宋史》編撰時,靈澈作品僅存一卷,至今只保留了17首詩歌。
據《湖湘文化名人衡陽辭典》記載,靈澈曾駐錫南嶽衡嶽寺,而靈澈駐錫衡嶽寺的詩作卻無從查考。
因靈澈喜歡遊歷,愛好交友,經常同友人們一起參禪悟道,呂溫,劉禹錫,劉長卿等人都與其交好,且都留下了與靈澈相唱和的詩作,其中有些詩作是涉及到湖南南嶽的,這為靈澈曾駐錫衡嶽寺提供了豐富的佐證。
在靈澈的詩作中,與湖南相關的詩作僅有《歸湖南作》一首,由此,可推測出此詩可能是在靈澈離開衡嶽寺數年之後,又途經湖南所作的一首詩,詩為:
“山邊水邊待月明,暫向人間借路行。如今還向山邊去,只有湖水無行路。”
好友皎然曾對此詩讚不絕口,在《贈包中丞書》中寫道:“此僧諸作皆妙,獨此一篇,使晝見欲棄筆硯。伏惟中丞高鑑宏量,其進諸乎?其舍諸乎?”此文是皎然向朝中大臣包佶推薦靈澈所作,憑藉皎然的推薦和自身出眾的才華,最終靈澈詩名遠揚。詩作是涉及到湖南南嶽的,這為靈澈曾駐錫衡嶽寺提供了豐富的佐證。
在靈澈的詩作中,與湖南相關的詩作僅有《歸湖南作》一首,由此,可推測出此詩可能是在靈澈離開衡嶽寺數年之後,又途經湖南所作的一首詩,詩為:
“山邊水邊待月明,暫向人間借路行。如今還向山邊去,只有湖水無行路。”
好友皎然曾對此詩讚不絕口,在《贈包中丞書》中寫道:
“此僧諸作皆妙,獨此一篇,使晝見欲棄筆硯。伏惟中丞高鑑宏量,其進諸乎?其舍諸乎?”
此文是皎然向朝中大臣包佶推薦靈澈所作,憑藉皎然的推薦和自身出眾的才華,最終靈澈詩名遠揚。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