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藝術鑑賞報禪詩《無處青山不道場》
【詩文】
《無處青山不道場》
唐.軼名禪師
無處青山不道場,
何須策杖禮清涼?
雲中縱有金毛現,
正眼觀時非吉祥。
【凡人解讀】
“何處青山不道場”是出自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一首名篇。這句詩的意思是指,不論到哪裡,都可以欣賞到美麗的青山綠水,不需要特定的場合或地點。王之渙通過這句詩表達了人們欣賞大自然美景的心情和態度,並藉此表達了詩人對9人生短暫的思考。詩句意味著美好的事物隨處可見,人生應該把握機會,及時欣賞身邊的美景,不要等到錯過才後悔。
本詩展現了諸相非相、道本平常的禪理。見到本來後,覺知法身遍一切處,“無處青山不道場”,法法自在圓融,無有阻隔。證悟到此地,“何須策杖禮清涼”,菩薩行住坐臥皆與道相契,遠離邪染,何需禮敬這樣的多此一舉呢?此處,學者需自小心,不可墮於偏空之執。本來處處自在,又何妨瞻禮清涼;又菩薩已知諸法空性實相,但為酬願度生,故繼續不捨因地修行。正所謂“實際理地,不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雲中縱有金毛現,正眼觀時非吉祥”。後兩句著意在破除眾生的執著。《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又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修行之人見到瑞相亦不可執著,見也好,不見也好,見不執著,不見亦不執著。
【作者簡介】
唐朝僧人,生卒年不詳.
【沙門空海】
王之渙(688年—742年),字季淩,
祖籍幷州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
是盛唐的邊塞詩人之一。
唐睿宗垂拱四年(公元688年),王之渙出生於普通仕宦之家,在兄弟四人中行次居末。王之渙自幼聰穎好學,十幾歲就能精通經籍,善作文章,但他在科舉上屢舉不第。開元十四年(726年),他以門子調補冀州衡水主簿,而作《宴詞》《送別》等詩。做官不久後,他受人誣謗,拂衣去官。
此後,王之渙在居家十五年期間,遊歷鸛雀樓而作《登鸛雀樓》,遠遊邊塞期間作《涼州詞二首》,與高適、王昌齡等人聯唱迭和,留下旗亭畫壁的典故。天寶元年(742年),王之渙再入官場,任文安郡文安縣令期間,他以為官清白、公平著稱。但不久後,同年二月十四日,王之渙便因疾去世,享年五十五歲。天寶二年(743年)五月,他歸葬於洛陽北原,永寧縣尉靳能為其撰墓誌銘。
王之渙與岑參、高適、王昌齡一同被稱為唐代“四大邊塞詩人”。
王之渙的詩多被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
在他的作品中,以風景、邊塞題材詩作尤為著名。
他用詞樸實,意境深遠,西北風光的詩篇大氣磅礴,韻調優美。但其詩歌散失嚴重,傳世之作僅六首,以《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最為著名。
王之渙在哪個地方出生?王之渙的詩風有何特點?王之渙的代表作是什麼?王之渙在哪個時期開始他的仕途?王之渙在何處去世?王之渙的哪些詩歌被廣泛引用?王之渙的祖籍在哪裡?王之渙是如何表現出他的清廉從政的態度?王之渙的婚姻狀況如何?王之渙在哪個時期被迫離開了官場。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