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野居偶作/貫休》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野居偶作/貫休》
高淡清虛即是家,
何須須佔好煙霞。
無心於道道自得,
有意向人人轉佘。
風觸好花文錦落,
砌橫流水玉琴斜。
但令如此還如此,
誰羨前程未可涯。
【作者簡介】
貫休(832年—912年),唐末五代前蜀畫僧、詩僧。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溪(今浙江蘭溪市)人。詩名高節,宇內鹹知。嘗有句雲:“一瓶一缽垂垂老,萬水千山得得來,”時稱“得得和尚”。有《禪月集》存世。亦擅繪畫,尤其所畫羅漢,更是狀貌古野,絕俗超群,筆法堅勁,人物粗眉大眼,豐頰高鼻,形象誇張,所謂“梵相”。在中國繪畫史上,有著很高的聲譽。
【凡人解讀】
修道的方法有種種不同,入道的門徑亦有種種,然其終歸目的都是一個,即得道。而得道在於心與道打成一片,不知有何區別,《維摩詰經》所謂“心淨國土淨”,《壇經》所謂“直心是道場”。既如此,修心而使之高淡清虛便是,又何須一定在名山勝水中修。詩人貫休以為,在在處處都可修心,他自己也一定是隨意地在一個野居之所居處下來,而寫成這首小詩。他的隨意,也就是無心,而無心即為得道。所謂無心,即將過去的種種知見全部丟掉,還以一個人的本來面貌,這才是得道的境界。有心追求道,也就有了道與人的區別,好比“你”有意地去結交人,別人會對“你”的目的產生懷疑因而疏遠“你”。無心於道才是道與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比如風本無心吹,花本無心落,但風吹花落卻織成了最美麗的圖畫;石階無心斜,溪水無心流,而階前流水聲奏出了最悅耳動聽的樂曲。這樣一種無心隨意的生活,便是最為理想的生活了,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值得追求呢。貫休該詩以說理及寫景相結合,表現了野居生活中
體味的禪道與禪趣。
【沙門空海】
貫休(832年—912年),俗姓姜,名休,字德隱,一字德遠,號禪月大師,婺州蘭溪(今浙江省蘭溪市)人。唐末五代前蜀詩僧、畫家。20
貫休7歲出家蘭溪安和寺。唐乾寧元年(894年),謁吳越武肅王錢鏐,並獻詩五章。乾寧元年(894年)末,謁荊南節度成汭,居龍興寺,後得罪於成汭,一度流放黔中。天覆三年(903年),成汭兵敗身死後入蜀,進詩云“一瓶一缽垂垂老,萬水千山得得來”,深獲前蜀高祖王建禮遇,為其建龍華禪院。樑乾化二年(912年),貫休終於所居,世壽八十一歲。
貫休十五六歲即著詩名,周遊各地,與當時詩人多有酬唱。
有自編詩集《西嶽集》(後改名為《禪月集》)。
貫休又工於書畫,草書奇崛,號曰“姜體”。其所繪十六羅漢“胡貌梵相”,自稱“夢中所睹”,最為著名,有摹本數種傳世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