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書古石壁禪居屋壁》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書古石壁禪居屋壁》
【詩文】
《書石壁禪居屋壁》/貫休
赤旃檀塔六七級,
白菡萏花三四枝。
禪客相逢只彈指,
此心能有幾人知?
【凡人解讀】
該詩首聯“赤旃檀塔六七級,白菡萏花三四枝”介紹了石壁禪居的自然環境,禪居中有用赤旃檀香木建造的七級佛塔和數枝白色含苞待放的荷花。詩的第三句“禪客相逢只彈指”則是對寺中僧人的描寫,寺中禪僧們相逢只以彈指來交流禪旨要意而不使用言語,用心心相印的禪門方式來彼此溝通。對此《五燈會元》卷六雲:“大隨和尚舉問曰:‘如何是此心?’師無對。”在這段話的後面有一句評述:“歸宗柔代雲:‘能有幾人知?’”歸宗柔禪師的代答巧妙地借用貫休的詩句,隱示這一句問題本身是難以問答的,真正了悟的人又能有幾個呢,要想做到真正的悟徹並非容易之事。
【作者簡介】
貫休(832年—912年),唐末五代前蜀畫僧、詩僧。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溪(今浙江蘭溪市)人。詩名高節,宇內鹹知。嘗有句雲:“一瓶一缽垂垂老,萬水千山得得來,”時稱“得得和尚”。有《禪月集》存世。亦擅繪畫,尤其所畫羅漢,更是狀貌古野,絕俗超群,筆法堅勁,人物粗眉大眼,豐頰高鼻,形象誇張,所謂“梵相”。在中國繪畫史上,有著很高的聲譽。存世《十六羅漢圖》,為其代表作
【沙門空海】
晚唐時期,朝廷腐敗,政治黑暗,許多詩人空有報國的理想,卻得不到朝廷的任用,眼看國家衰敗,生靈塗炭,很多詩人在極度失望的情況下,選擇離開朝廷,到割據地方的封疆大吏處施展抱負。貫休的好友羅隱就投奔了吳越王錢鏐,受到了錢鏐的重用,這讓貫休也有了去投奔的想法,他雖然不想做大官,但能在亂世有一塊安身之地,弘揚佛法,就已經心滿意足了。
在去之前,貫休考慮到自己只是一名詩僧,不同於那些朝廷的官員,不知道錢鏐是否願意接納他,於是寫了一首《獻錢尚父》詩投石問路:
貴逼人來不自由,龍驤鳳翥勢難收。
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氣冷,風濤動地海山秋。
東南永作金天柱,誰羨當時萬戶侯。詩歌大意:富貴襲人而來人也沒有辦法,一個人奮發,他的成就是止不住的。滿堂的花香薰醉了無數賓客,一把利劍橫掃兩浙十四州。戰鼓和號角聲衝入雲霄使得天之氣都變得寒冷,風浪席捲而來讓天下好像入了秋。掌握這東南之地,作祥瑞天象的支柱,誰還羨慕舊時的萬戶侯呢。
吳越王錢鏐看到詩後大喜,特別喜歡“一劍霜寒十四州”這句,但又覺得不夠霸氣,不能展示自己的雄心壯志,於是讓貫休把詩句中“十四州”改成“四十州”再來投奔。
貫休脾氣一向火爆,一聽吳越王的無理要求,一下子就火了,說了句“州既難添,詩亦不改”,拂袖而去,還寫了一首詩嘲諷:
不羨榮華不懼威,添州改字總難依。
閒雲野鶴無常住,何處江天不可飛?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我不羨慕榮華富貴,也不懼怕你的權威,想叫我改詩我做不到,我的生活本來就像閒雲野鶴一樣,海闊天空哪裡都可以容身。
貫休離開吳越之地,一路向西進入了四川。當時王建在四川建立了政權,正在四處招攬人才,貫休決定去投奔,但因為有錢鏐的前車之鑑,於是他又寫了一首詩投石問路:
《陳情獻蜀皇帝》
河北江東處處災,唯聞全蜀勿塵埃。
一瓶一缽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
奈菀幽棲多勝景,巴歈陳貢愧非才。
自慚林藪龍鍾者,亦得親登郭隗臺。
詩歌大意:河北和江東都在鬧災荒,只有蜀地沒有受到波及。我是一個只有一瓶一缽的老僧,翻越千山萬水來到這裡。蜀地的風景幽靜奇特,巴渝有許多能人異士。像我這樣老態龍鍾的人,也能被當作郭隗那樣的人才受到重視,這真讓我感到慚愧。
王建看到貫休的詩很高興,尤其看到貫休說天下危難,唯有蜀地最宜安居,且自比郭隗,而將王建比作燕昭王,更是喜不自禁。
王建吸取吳越王錢鏐的教訓,一個字都沒囉唆,直接將貫休迎住東禪寺,後移住新建的龍華道場,加封“龍樓待詔”“明因辨果功德大師”“翔麟殿引駕”“三教玄逸大師”“禪月大師”等一堆稱號,食邑三千戶。
而貫休也因為獻王建詩中有“一瓶一缽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之句,被世人稱為“得得和尚”。
貫休生活安定之後,開始大力推廣佛法,經常召集僧眾講經說法,他記憶力極好,可以日誦法華經千字,而且過目不忘。
五代樑乾化二年,貫休無疾而終,享年八十一歲。
貫休生逢亂世,經歷坎坷,雖然身在佛門,但心繫黎民,藐視權貴,一心向佛,他的詩歌和繪畫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平安吉祥,萬事如意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臺灣硬筆書法藝術協會2025會員聯展暨名家邀請展隆重開幕

【清菴齋細說沉香】香之十德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滔滔不持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