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青年创新创业落实“赖声川团队江西会昌戏剧小镇 戏剧实践”参访活动於日前圓滿落幕

圖片
​ 新北市青年創新協會、江西旅台同鄉會劉孔容總會長、台北市立大學杜正雄博士、書畫家王詮富、蘇玲代及國立台北大學學生等一行十餘人参观会昌戏剧小镇與赖妈妈私房菜用晚餐及前往剧场观赏剧目;據報導引述,“會昌戲劇季003”在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開幕,吸引了來自中國、美國、希臘、意大利、法國5國的200余名嘉賓參與。包含劉總會長及研究活動設計杜正雄教授等一行。 P1会昌戏剧小镇前往酒店入住,赖妈妈私房菜處處驚喜撼震。 大會表示,這次國際戲劇盛事將通過370余場演出和活動,展現戲劇與文旅的深度融合。 而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曲目之法國摩天劇團高空呈現巴黎奧運會作品《搖曳》,演員隨音樂節拍翩然搖曳,音樂燈光交織中,游客冒雨駐足,感受法式浪漫與會昌山水詩意交融。 滂沱大雨開幕式,演員以輕快舞步、詼諧唱詞和靈動扇舞演繹贛南採茶戲《採茶新韻》,獨特唱腔與方言拉近觀眾距離,展現傳統採茶文化魅力。 劉孔容總會長、台北市立大學杜正雄博士、書畫家王詮富、蘇玲代除代表此團致贈伴手禮及現場揮毫的墨寶「花好月圓」、「眉飛色舞」等書法作品;值得回味的是端午佳節即將到來,由杜博士書畫作品「西湖水乾,江湖不起,雷峰塔倒,白蛇出世。」了解《白蛇傳》這個家喻戶曉的民間傳奇故事。 值得一書的是,此行還参访了江西对台交流基地-全南县雅溪古村,体验 擂茶、花棍舞等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雅溪古村;此外天氣放晴且晴空萬里前往龙南县参访关西新围,了解客家围屋文化 关西新園再參觀赣州市 参访郁孤台,都讓人留連忘返, 劉孔容總會長、台北市立大學杜正雄博士、書畫家王詮富、蘇玲代除代表此團致贈伴手禮及現場揮毫的墨寶「花好月圓」、「眉飛色舞」等書法作品;值得回味的是端午佳節即將到來,由杜博士書畫作品「西湖水乾,江湖不起,雷峰塔倒,白蛇出世。」了解《白蛇傳》這個家喻戶曉的民間傳奇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蒋经国旧居是兩岸三地共同的記憶與懷念,所有珍貴照片及種植過的花樹,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民眾駐足觀賞,拍照留念;杜博士說,目前觀光客都到此打卡,停車場多設置及整修目前黃土地為柏油路面,指日可待;屆時台北市蔣市長陪父親回故居尋根,更具規模及弘揚飲水思源精神的歷史意義;另外參訪和君職業學院、小鎮別具意義;八境台、福寿沟博物馆 ,最太子楼用晚餐,為此行畫下了美麗句點。 和君職業學院、小鎮 身兼臺北旅遊職業公會顧問...

豪爽豁達盡在筆墨間 "喻文芳創作個展"藝坊文化空間展出

圖片
  文新網新聞網藝坊文化空間  投入書畫水墨藝術40餘載,喻文芳舉辦過二十餘次個展丶參加聯展百餘次,作品墨趣橫生恰如其人豪爽豁達,今(13)日起在台北藝坊文化空間舉辦「喻文芳創作個展」,展出水墨與水彩近作30餘幅。  喻文芳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文學系,美國密蘇里州立大學文學藝術碩士,但喜好書畫,將文學與藝術結合師承多位名師,山水羅振賢、花鳥姚浩與水彩陳陽春,綜合成為其流露深厚情感的創作,從傳統水墨到現代水彩,均見功力。  喻文芳自訴在大安高級工業職業學校任教近30年,因深愛繪畫偶然機緣接觸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水墨世界,投入藝術創作迄今,作品通過世界華人藝術年鑑證書,且喜遊山玩水到處寫生創作,經常旅遊兩岸文化交流,並擴及歐美亞各州,多年前更前往杜拜沙漠之旅展出,期望將藝術影響力延伸至無遠弗屆。  中國藝術家協會理事長亦是藝坊文化空間策展人麻念台表示,去年底組美術交流團赴遼寧瀋陽展出,與喻文芳共識一周建立深厚友情,返回後知悉協會自營藝廊,和藝術家李沃源均極支持為藝術發展之理念,先後舉辦個展,希望暢旺藝壇有更多參覽機會,情誼感人。  台師大美術系名譽教授袁金塔指出,喻文芳作品多樣,屬於臺灣寫實繪畫的承襲者,長期任教推動基層校園藝術頗具成效,而其人脈廣泛,今日貴賓雲集,均是許多畫會領導人物,以藝交友足為畫壇佳話。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人物畫教授王愷推崇喻文芳過去作品在傳統題材中注入當代女性意識,這次展出以山水花鳥為主,通過光影層次帶有抒情筆觸,她擅長透過動植物的細微動態傳遞意境,在這次個展中表現極佳。  中國美術協會理事長李沃源分析喻文芳以細膩的寫實技法見長,尤其擅長人物肖像與靜物畫,作品常帶有抒情性筆觸,亦常公益捐畫行善,此次在麻念台藝廊接續他的個展,見到不少水彩新作,頗具巧思。  長遠畫會創會理事長黃慶源介紹,喻文芳個性豪邁是現代新女性畫家,香港文化交流學會副秘書長李憶含贈字勉勵,今日開幕式近百書畫同好齊聚,可見喻文芳人緣之佳。  喻文芳現為台北市青溪新文藝學會理事長、中華新聞記者協會書畫院院長,「喻文芳創作個展」將展至4月22日,歡迎民眾一同欣賞喻文芳筆下繽紛的墨彩饗宴。

臺灣硬筆書法藝術協會2025會員聯展暨名家邀請展隆重開幕

圖片
文/動爸葉傑生 圖/楊靜江美術館 2025年3月17日下午,臺灣硬筆書法藝術協會主辦的「2025會員聯展暨名家邀請展」於三峽楊靜江美術館隆重登場。這場書法藝術的年度盛會,吸引了眾多書法家、藝術界人士與文化愛好者齊聚一堂,共同見證硬筆書法藝術的發展與傳承。 書法藝術的盛宴,貴賓雲集 開幕典禮於下午2點正式開始,來賓們陸續報到,相見歡的熱絡氛圍中,展現出藝術同好的深厚情誼。典禮上,主辦單位特別頒發感謝狀予中國硬筆書法協會、國家藝術聯盟、雲林政大藝文學會、社團法人臺灣硬筆書法協會及台灣硬筆書法藝術協會,以感謝各單位對推廣書法藝術的支持與貢獻。 隨後,由楊靜江館長致歡迎詞,為這場藝術盛會揭開序幕。她強調,硬筆書法雖然相較於傳統毛筆書法較為年輕,但其藝術價值與實用性同樣重要,期待透過本次展覽,讓更多人認識這門藝術,並推動其發展。 接著,多位貴賓輪流發表致詞,包括周康生將軍、王海峰理事長、王慶海理事長、陳泳全理事長、謝明輝理事長、鄭進錬理事長、李黃婷婷理事長、黃旭清理事長、蔡梅芳理事長、劉敏理事長、李鴻德老師、羅慧館長、邱晴菲理事長等人。他們紛紛表達對硬筆書法藝術的熱愛與支持,並肯定臺灣硬筆書法藝術協會在推廣書法文化上的努力。 藝術與音樂交織,溫馨慶生會 下午3點,開幕活動來到另一個亮點——陽春麵合唱團的精彩演出。她們以悠揚的歌聲為展覽增添藝術氛圍,尤其是民歌系列讓現場觀眾陶醉其中。隨後,現場還特別舉辦了一場楊靜江理事長慶生會與下午茶交流會,讓與會者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交流,促進藝術文化的交流與友誼的建立。 展品精采紛呈,書法魅力綻放 此次展覽共分為兩大展區,一樓展示書畫作品,二樓則專門展出硬筆書法作品。參展作品風格多元,涵蓋傳統與現代,從剛勁有力的楷書,到靈動飄逸的行書,每一幅作品都展現出書法家對筆墨線條的精湛掌握與個人風格。許多來賓駐足欣賞,細細品味每件作品背後的故事與情感。 幕後團隊辛勤付出,成就圓滿展覽 此次活動的成功,背後離不開一群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員。他們分工合作,確保活動順利進行。楊靜江館長總攬全局,動爸葉傑生擔任司儀,讓典禮流程流暢進行;何慶珍與許玉惠負責簽到,黃旭清與盧逸儒負責來賓接待;吳培基與廖文含準備茶點,為賓客提供溫馨服務;周寬宏負責桌椅佈置,林世三精心策劃展品擺設,而攝影師周定國則捕捉下每一個精彩瞬間,為活動留下珍貴的影像記錄。 書法之美,永續傳承 隨著夕...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學道須先且學貧》

圖片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學道須先且學貧》 【詩文】 《學道須先且學貧》         居循龍牙禪師 學道先須且學貧, 學貧貧後道方親; 一朝體得成貧道, 道用還如貧底人。 【俗人解讀】 貧,蘊含著無窮的奧妙。不一定是經濟上的貧窮,更是心念意識上的放空,回到「一窮二白」的狀態。這樣就可以更好地覺知,敏銳地感知一切的到來和狀態,感知「豐盛」與「宏大」 「學貧貧後道方親。」學貧,貧後,道才會親臨。如果一個人懂得安貧樂道,能在貧窮里不屈不辱、不卑不亢地做自己,那麼,就擁有了極大的富有。「大貧就是大富貴, 宇宙全是智慧花」。 「一朝體得成貧道。」人能貧窮到什麼程度呢?此時的貧窮是真的貧嗎?有一位香巖禪師說,「去年貧未是貧,去年貧尚有立錐之地;今年貧,立錐之地也無。」雖然連「立錐之地」都沒有,但是,有無邊的法界,有萬妙的宇宙。沒有人願意靠近你,沒有瑣碎的人事叨擾,恰是臥薪嚐膽、韜光養晦的好時機。 【作者簡介】 龍牙居遁 唐代著名禪師、詩僧 龍牙居遁禪師(835~923)是唐代著名高僧,也是著名的詩僧。禪師俗姓郭,撫州城南人,是洞山良价禪師的弟子。龍牙禪師曾跟隨良价禪師學法,得到良价禪師的真傳。悟道之後,住持長沙龍牙法濟禪寺,故人稱龍牙禪師。 龍牙居遁是什麼時代的角色?龍牙居遁在他的領域有何成就?龍牙居遁的哪些特質使其獨特 14歲時,于吉州(治所在廬陵,即今吉安市)蒲田寺(一作“滿田寺”)出家。後於嵩嶽受戒。在遊學過程中,先後參訪過翠微無學、香嚴、白馬、臨濟義玄、德山宣鑑、洞山良价等,終嗣洞山之法。湖南馬氏請之(《祖堂集》稱,“楚王殿下請赴”),居潭州(治所在長沙,即今長沙市)龍牙山妙濟禪苑(該禪苑後名龍牙寺),並授號曰“證空大師”,人稱“龍牙居遁禪師”。有徒五百餘。終於五代後梁龍德三年九月。有“龍牙西來意”(一作“龍牙過板”)等公案傳世。4 有關居遁事蹟的原始資料主要有《祖堂集》卷八,《宋高僧傳》卷十三,《景德傳燈錄》卷十七等. 據《宋高僧傳》卷十三: 龍牙山釋居遁,姓郭氏,臨川南城人也.年殆十四,警世無常,而守恬淡,白親往求出家於廬陵滿田寺.於嵩山受具戒已,思其擇木,乃參翠微禪會.迷復未歸,莫知投詣.聞洞上言玄格峻,而躬造之.遁少進問曰:"何謂祖意?"答曰:"若洞水逆流,即當為說."而於言下體解玄微,隱眾棲息.七八年間,孜孜戢曜.時...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過水暏影》

圖片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過水暏影》 【詩文】 《過水暏影》 唐,洞山良价 切忌從他覓 , 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往 , 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 , 我今不是渠。 應須恁麼會 ,方得契如如。 [Worship]【作者簡介】 禪宗公案名。乃洞山良价與神山僧密行腳途中,渡河時之問答機緣。五燈會元卷五:“師(神山僧密)與洞山渡水,山曰:‘莫錯下腳!’師曰:‘錯即過不得也。’山曰:‘不錯底事作麼生?’師曰:‘共長老過水。’”此公案之要點在於“不錯底事作麼生”,即問最安全之渡法。答以二人一起渡過,以此顯示尋常之道。此乃最能表現洞山宗風之公案。 【凡人解讀】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文中的“我”指自性,“他”指一切萬法,意思是說我們千萬不要從一切事物的表象去尋找自性,那樣找來找去,只會離我們的目標越來越遠。 “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這個渠字包括了心、色二法,不可單作色法理解,那樣的話“我”與“渠”就又落在凡夫的見解裡了。前一句說自性不與萬法為侶,超然物外,唯我獨一。後一句說自性並不是一個空洞的、抽象的概念,它就存在於我們面前的一切事事物物之中。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這兩句才是洞山的真實得處。渠今正是我――一切法、一切相都是我自性的作用,都是我自性的顯現。古人所說“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正表此意。這一句看似淺顯,但多少人恰恰是在這裡錯會。漢語中的“是”在通常情況下表示等於的意思,但是在涉及性與相的問題時,我們不能這樣簡單地從“是”與“不是”的意義上去理解。漢地眾生自古尚簡,我們在讀古人的文章時,有許多時候僅從文字的表面往往難以完全領會其中的含義。在“渠今正是我”和“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這兩句話中,“我”和“法身”、“般若”不是句中的賓語,而是賓語前面的定語。要知道“渠”所“是”的並不是“我”,而是“我”後邊省略掉的那個東西。完整的語句應該是渠今正是“我的影子”,青青翠竹總是“法身的顯現”,鬱郁黃花無非“般若的妙用”。 應該和你所說的 近水睹影 是一回事吧。 【沙門空海】 9神山僧密禪師是雲巖曇晟禪師的優秀弟子,是曹洞宗創始人洞山良价的同班同學,並且和良价禪師是鐵哥們,兩人經常在一起切磋技藝交流學習心得,即便是外出遊方參學,兩人也是常常結伴同遊。因為神山僧密禪師的個人檔案許多都已經遺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所以對於僧密禪師的...

中華藝術鑑賞報禪詩《無處青山不道場》

圖片
中華藝術鑑賞報禪詩《無處青山不道場》 【詩文】  《無處青山不道場》 唐.軼名禪師 無處青山不道場, 何須策杖禮清涼? 雲中縱有金毛現, 正眼觀時非吉祥。 【凡人解讀】 “何處青山不道場”是出自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一首名篇。這句詩的意思是指,不論到哪裡,都可以欣賞到美麗的青山綠水,不需要特定的場合或地點。王之渙通過這句詩表達了人們欣賞大自然美景的心情和態度,並藉此表達了詩人對9人生短暫的思考。詩句意味著美好的事物隨處可見,人生應該把握機會,及時欣賞身邊的美景,不要等到錯過才後悔。 本詩展現了諸相非相、道本平常的禪理。見到本來後,覺知法身遍一切處,“無處青山不道場”,法法自在圓融,無有阻隔。證悟到此地,“何須策杖禮清涼”,菩薩行住坐臥皆與道相契,遠離邪染,何需禮敬這樣的多此一舉呢?此處,學者需自小心,不可墮於偏空之執。本來處處自在,又何妨瞻禮清涼;又菩薩已知諸法空性實相,但為酬願度生,故繼續不捨因地修行。正所謂“實際理地,不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雲中縱有金毛現,正眼觀時非吉祥”。後兩句著意在破除眾生的執著。《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又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修行之人見到瑞相亦不可執著,見也好,不見也好,見不執著,不見亦不執著。 【作者簡介】 唐朝僧人,生卒年不詳. 【沙門空海】 王之渙(688年—742年),字季淩, 祖籍幷州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 是盛唐的邊塞詩人之一。 唐睿宗垂拱四年(公元688年),王之渙出生於普通仕宦之家,在兄弟四人中行次居末。王之渙自幼聰穎好學,十幾歲就能精通經籍,善作文章,但他在科舉上屢舉不第。開元十四年(726年),他以門子調補冀州衡水主簿,而作《宴詞》《送別》等詩。做官不久後,他受人誣謗,拂衣去官。 此後,王之渙在居家十五年期間,遊歷鸛雀樓而作《登鸛雀樓》,遠遊邊塞期間作《涼州詞二首》,與高適、王昌齡等人聯唱迭和,留下旗亭畫壁的典故。天寶元年(742年),王之渙再入官場,任文安郡文安縣令期間,他以為官清白、公平著稱。但不久後,同年二月十四日,王之渙便因疾去世,享年五十五歲。天寶二年(743年)五月,他歸葬於洛陽北原,永寧縣尉靳能為其撰墓誌銘。 王之渙與岑參、高適、王昌齡一同被稱為唐代“四大邊塞詩人”。 王之渙的詩多被樂...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長竿偈》【詩文】

圖片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長竿偈》 【詩文】 ‌長慶景岑 百尺竿頭不動人, 雖然得入未為真。 百尺竿頭須進歩, 十方世界是全身。 【凡人解讀】 長沙景岑禪師有一首《竹竿偈》很能啟人思考:“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百尺竿頭,已經到了很高的境界,但仍然不過是人生的過程的一部分,人生並沒有頂點,還有海闊天空的大境界需要追求,還有更廣闊的世界需要面對,世界沒有 盡頭,人的努力也沒有盡頭。 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譯文:師傅出示了一份偈帖:百丈的竹竿並不算高,尚需更進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典故:這是個佛教中的故事。據宋代釋普濟《五燈會元》記載,當時有位高僧名叫景岑,號招賢大師,其佛學造詣極高,常被各地請去傳道講經。一天,他應邀到佛寺講經時,有僧人施禮請他解答關於佛教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問題。 為了說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麼回事,招賢大師當場唱了一句偈語,意為如果道行的修養到了百尺竿頭那樣的境地不再前進,那麼,雖然了得,卻還不是純真,即使修到百足竿頭的頂端,仍然不能鬆勁,絕對不能自滿,也絕對不能中輟,繼續用心去做,仔細去做,才會取得更大的進步。 【作者簡介】 在古代的中國,禪宗的修行者們常常通過師徒間的對話來傳遞智慧。 岑禪師是一位著名的禪宗大師,他派他的小徒弟去拜訪另一位大師——南泉普願禪師。 這是一個關於師徒間智慧交流的故事。 公案情景 景岑禪師派了一個年輕的和尚去見南泉普願禪師。 年輕和尚回來後,景岑禪師問他:“你見到南泉和尚的時候,他在做什麼?” 年輕和尚回答說:“南泉和尚只是安靜地坐著,一句話也不說,一動也不動。” 景岑禪師聽了之後,就作了一首詩: “站在高高的竿子頂端的人,雖然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但這並不是真正的領悟;站在高高的竿子頂端的人,還需要繼續向前走,因為整個世界都是你的一部分。” 有一個學習禪宗的學生問:“已經站在高高的竿子頂端了,怎麼還能繼續向前走呢?” 景岑禪師回答說:“就像朗州的山,灃州的水一樣。” 學習禪宗的學生說:“我不明白。” 景岑禪師接著說:“整個國家,所有的湖泊和海洋,都是修行的地方。” 這段故事通過對話和詩歌,傳達了禪宗追求不斷進步和領悟的精神,以及通過自然和日常生活來尋找和理解禪理的方法。 平安吉祥,週日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