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25的文章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學道須先且學貧》

圖片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學道須先且學貧》 【詩文】 《學道須先且學貧》         居循龍牙禪師 學道先須且學貧, 學貧貧後道方親; 一朝體得成貧道, 道用還如貧底人。 【俗人解讀】 貧,蘊含著無窮的奧妙。不一定是經濟上的貧窮,更是心念意識上的放空,回到「一窮二白」的狀態。這樣就可以更好地覺知,敏銳地感知一切的到來和狀態,感知「豐盛」與「宏大」 「學貧貧後道方親。」學貧,貧後,道才會親臨。如果一個人懂得安貧樂道,能在貧窮里不屈不辱、不卑不亢地做自己,那麼,就擁有了極大的富有。「大貧就是大富貴, 宇宙全是智慧花」。 「一朝體得成貧道。」人能貧窮到什麼程度呢?此時的貧窮是真的貧嗎?有一位香巖禪師說,「去年貧未是貧,去年貧尚有立錐之地;今年貧,立錐之地也無。」雖然連「立錐之地」都沒有,但是,有無邊的法界,有萬妙的宇宙。沒有人願意靠近你,沒有瑣碎的人事叨擾,恰是臥薪嚐膽、韜光養晦的好時機。 【作者簡介】 龍牙居遁 唐代著名禪師、詩僧 龍牙居遁禪師(835~923)是唐代著名高僧,也是著名的詩僧。禪師俗姓郭,撫州城南人,是洞山良价禪師的弟子。龍牙禪師曾跟隨良价禪師學法,得到良价禪師的真傳。悟道之後,住持長沙龍牙法濟禪寺,故人稱龍牙禪師。 龍牙居遁是什麼時代的角色?龍牙居遁在他的領域有何成就?龍牙居遁的哪些特質使其獨特 14歲時,于吉州(治所在廬陵,即今吉安市)蒲田寺(一作“滿田寺”)出家。後於嵩嶽受戒。在遊學過程中,先後參訪過翠微無學、香嚴、白馬、臨濟義玄、德山宣鑑、洞山良价等,終嗣洞山之法。湖南馬氏請之(《祖堂集》稱,“楚王殿下請赴”),居潭州(治所在長沙,即今長沙市)龍牙山妙濟禪苑(該禪苑後名龍牙寺),並授號曰“證空大師”,人稱“龍牙居遁禪師”。有徒五百餘。終於五代後梁龍德三年九月。有“龍牙西來意”(一作“龍牙過板”)等公案傳世。4 有關居遁事蹟的原始資料主要有《祖堂集》卷八,《宋高僧傳》卷十三,《景德傳燈錄》卷十七等. 據《宋高僧傳》卷十三: 龍牙山釋居遁,姓郭氏,臨川南城人也.年殆十四,警世無常,而守恬淡,白親往求出家於廬陵滿田寺.於嵩山受具戒已,思其擇木,乃參翠微禪會.迷復未歸,莫知投詣.聞洞上言玄格峻,而躬造之.遁少進問曰:"何謂祖意?"答曰:"若洞水逆流,即當為說."而於言下體解玄微,隱眾棲息.七八年間,孜孜戢曜.時...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過水暏影》

圖片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過水暏影》 【詩文】 《過水暏影》 唐,洞山良价 切忌從他覓 , 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往 , 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 , 我今不是渠。 應須恁麼會 ,方得契如如。 [Worship]【作者簡介】 禪宗公案名。乃洞山良价與神山僧密行腳途中,渡河時之問答機緣。五燈會元卷五:“師(神山僧密)與洞山渡水,山曰:‘莫錯下腳!’師曰:‘錯即過不得也。’山曰:‘不錯底事作麼生?’師曰:‘共長老過水。’”此公案之要點在於“不錯底事作麼生”,即問最安全之渡法。答以二人一起渡過,以此顯示尋常之道。此乃最能表現洞山宗風之公案。 【凡人解讀】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文中的“我”指自性,“他”指一切萬法,意思是說我們千萬不要從一切事物的表象去尋找自性,那樣找來找去,只會離我們的目標越來越遠。 “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這個渠字包括了心、色二法,不可單作色法理解,那樣的話“我”與“渠”就又落在凡夫的見解裡了。前一句說自性不與萬法為侶,超然物外,唯我獨一。後一句說自性並不是一個空洞的、抽象的概念,它就存在於我們面前的一切事事物物之中。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這兩句才是洞山的真實得處。渠今正是我――一切法、一切相都是我自性的作用,都是我自性的顯現。古人所說“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正表此意。這一句看似淺顯,但多少人恰恰是在這裡錯會。漢語中的“是”在通常情況下表示等於的意思,但是在涉及性與相的問題時,我們不能這樣簡單地從“是”與“不是”的意義上去理解。漢地眾生自古尚簡,我們在讀古人的文章時,有許多時候僅從文字的表面往往難以完全領會其中的含義。在“渠今正是我”和“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這兩句話中,“我”和“法身”、“般若”不是句中的賓語,而是賓語前面的定語。要知道“渠”所“是”的並不是“我”,而是“我”後邊省略掉的那個東西。完整的語句應該是渠今正是“我的影子”,青青翠竹總是“法身的顯現”,鬱郁黃花無非“般若的妙用”。 應該和你所說的 近水睹影 是一回事吧。 【沙門空海】 9神山僧密禪師是雲巖曇晟禪師的優秀弟子,是曹洞宗創始人洞山良价的同班同學,並且和良价禪師是鐵哥們,兩人經常在一起切磋技藝交流學習心得,即便是外出遊方參學,兩人也是常常結伴同遊。因為神山僧密禪師的個人檔案許多都已經遺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所以對於僧密禪師的...

中華藝術鑑賞報禪詩《無處青山不道場》

圖片
中華藝術鑑賞報禪詩《無處青山不道場》 【詩文】  《無處青山不道場》 唐.軼名禪師 無處青山不道場, 何須策杖禮清涼? 雲中縱有金毛現, 正眼觀時非吉祥。 【凡人解讀】 “何處青山不道場”是出自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一首名篇。這句詩的意思是指,不論到哪裡,都可以欣賞到美麗的青山綠水,不需要特定的場合或地點。王之渙通過這句詩表達了人們欣賞大自然美景的心情和態度,並藉此表達了詩人對9人生短暫的思考。詩句意味著美好的事物隨處可見,人生應該把握機會,及時欣賞身邊的美景,不要等到錯過才後悔。 本詩展現了諸相非相、道本平常的禪理。見到本來後,覺知法身遍一切處,“無處青山不道場”,法法自在圓融,無有阻隔。證悟到此地,“何須策杖禮清涼”,菩薩行住坐臥皆與道相契,遠離邪染,何需禮敬這樣的多此一舉呢?此處,學者需自小心,不可墮於偏空之執。本來處處自在,又何妨瞻禮清涼;又菩薩已知諸法空性實相,但為酬願度生,故繼續不捨因地修行。正所謂“實際理地,不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雲中縱有金毛現,正眼觀時非吉祥”。後兩句著意在破除眾生的執著。《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又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修行之人見到瑞相亦不可執著,見也好,不見也好,見不執著,不見亦不執著。 【作者簡介】 唐朝僧人,生卒年不詳. 【沙門空海】 王之渙(688年—742年),字季淩, 祖籍幷州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 是盛唐的邊塞詩人之一。 唐睿宗垂拱四年(公元688年),王之渙出生於普通仕宦之家,在兄弟四人中行次居末。王之渙自幼聰穎好學,十幾歲就能精通經籍,善作文章,但他在科舉上屢舉不第。開元十四年(726年),他以門子調補冀州衡水主簿,而作《宴詞》《送別》等詩。做官不久後,他受人誣謗,拂衣去官。 此後,王之渙在居家十五年期間,遊歷鸛雀樓而作《登鸛雀樓》,遠遊邊塞期間作《涼州詞二首》,與高適、王昌齡等人聯唱迭和,留下旗亭畫壁的典故。天寶元年(742年),王之渙再入官場,任文安郡文安縣令期間,他以為官清白、公平著稱。但不久後,同年二月十四日,王之渙便因疾去世,享年五十五歲。天寶二年(743年)五月,他歸葬於洛陽北原,永寧縣尉靳能為其撰墓誌銘。 王之渙與岑參、高適、王昌齡一同被稱為唐代“四大邊塞詩人”。 王之渙的詩多被樂...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長竿偈》【詩文】

圖片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長竿偈》 【詩文】 ‌長慶景岑 百尺竿頭不動人, 雖然得入未為真。 百尺竿頭須進歩, 十方世界是全身。 【凡人解讀】 長沙景岑禪師有一首《竹竿偈》很能啟人思考:“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百尺竿頭,已經到了很高的境界,但仍然不過是人生的過程的一部分,人生並沒有頂點,還有海闊天空的大境界需要追求,還有更廣闊的世界需要面對,世界沒有 盡頭,人的努力也沒有盡頭。 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譯文:師傅出示了一份偈帖:百丈的竹竿並不算高,尚需更進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典故:這是個佛教中的故事。據宋代釋普濟《五燈會元》記載,當時有位高僧名叫景岑,號招賢大師,其佛學造詣極高,常被各地請去傳道講經。一天,他應邀到佛寺講經時,有僧人施禮請他解答關於佛教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問題。 為了說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麼回事,招賢大師當場唱了一句偈語,意為如果道行的修養到了百尺竿頭那樣的境地不再前進,那麼,雖然了得,卻還不是純真,即使修到百足竿頭的頂端,仍然不能鬆勁,絕對不能自滿,也絕對不能中輟,繼續用心去做,仔細去做,才會取得更大的進步。 【作者簡介】 在古代的中國,禪宗的修行者們常常通過師徒間的對話來傳遞智慧。 岑禪師是一位著名的禪宗大師,他派他的小徒弟去拜訪另一位大師——南泉普願禪師。 這是一個關於師徒間智慧交流的故事。 公案情景 景岑禪師派了一個年輕的和尚去見南泉普願禪師。 年輕和尚回來後,景岑禪師問他:“你見到南泉和尚的時候,他在做什麼?” 年輕和尚回答說:“南泉和尚只是安靜地坐著,一句話也不說,一動也不動。” 景岑禪師聽了之後,就作了一首詩: “站在高高的竿子頂端的人,雖然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但這並不是真正的領悟;站在高高的竿子頂端的人,還需要繼續向前走,因為整個世界都是你的一部分。” 有一個學習禪宗的學生問:“已經站在高高的竿子頂端了,怎麼還能繼續向前走呢?” 景岑禪師回答說:“就像朗州的山,灃州的水一樣。” 學習禪宗的學生說:“我不明白。” 景岑禪師接著說:“整個國家,所有的湖泊和海洋,都是修行的地方。” 這段故事通過對話和詩歌,傳達了禪宗追求不斷進步和領悟的精神,以及通過自然和日常生活來尋找和理解禪理的方法。 平安吉祥,週日愉悅。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心如廣大》

圖片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心如廣大》 【詩文】 ‌黃檗運《如是廣大》的原文如下‌: 心如大海無邊際, 廣植淨蓮養身心; 自有一雙無事手, 為作世間慈悲人‌。 【凡人解讀】 佛教文化中“如”的特殊意義 “如”有像的意思,有類似的意思。《金剛經》中佛陀說到:什麼叫如來?無所從來,也無所去,這是如來。如來字面意思就像來了,但是又說就像,就是沒來。所以如來是一種如如不動的狀態,即在一切處,又不在一切處,即在一切時,又不在一切時,即在一切物,又不在一切物。佛經中的“如是”是印可、許可之辭,意為如此, 原來如此,出自《佛光大辭典》。關於“如是”,佛家認為是用來表述真如佛性(真如實相)的用語。 “應作如是觀”、“眾生如是”、“我聞如是”中的【如是】為表示諸法實相之語。 【作者簡介】 7‌唐希運禪師(黃檗禪師)‌,別名黃檗希運,是唐代著名的佛教高僧,主要活動在靖州鷲峰(今江西省宜豐縣黃檗山)。他被譽為黃檗禪師,是大乘佛教的重要人物‌。 生平與成就 希運禪師生於福建福清縣,少年時在本鄉的黃檗山出家,後遊方各地參謁名師。他在奉新百丈山依百丈懷海學法,並得其正傳。唐開成年間,希運在宜豐鷲峰建寺弘法,改其名為黃檗山,四方僧徒趨往問法者甚多‌。 希運禪師的禪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無心說”,強調“心即是佛”,主張通過頓悟達到心佛如一。他的教學方法獨特,常用“棒喝”法接引門徒,這種教學方法對後來的臨濟宗影響深遠‌。 影響與傳承 希運禪師的弟子中,臨濟義玄最為著名。義玄在河北正定創立臨濟宗,成為禪宗五大流派之一,廣泛傳播於中國及海外。臨濟宗後傳入日本、朝鮮等地,成為這些地區的禪宗主流‌。 希運禪師的禪法不僅在中國禪宗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還對後世禪宗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的“心即是佛”思想和“棒喝”教學法,至今仍被廣泛研究和應用‌。 【沙門空海】 黃檗後來又遠遊京師,因人啟發,而往洪州參百丈禪師。 才一見面,他就請求百丈開示:“自古以來佛佛相傳,燈燈相續的禪法如何?”百丈過了許久都沒回答他的話,黃檗有些急不過,便說:“慧命延續乃是大事,不可教後人斷絕吧。” 百丈這時才說:“就看你是不是那個(足以承當大事的)人。”百丈說完,起身進了方丈,黃檗隨後跟來,說:“我特來承受宗旨。” 百丈說:“既如此,以後千萬不能辜負了我。” 有一天,百丈問黃檗:“從什麼地方來?” 黃檗說:“在大雄山下采菌子來。” 百丈說:...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東林寺酬韋丹剌史》

圖片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東林寺酬韋丹剌史》 【詩文】 東林寺酬韋丹刺史 年老心閒無外事, 麻衣草座亦容身。 相逢盡道休官好, 林下何曾見一人。 【凡人解讀】 韋丹,唐代名臣,出身杜陵(陝西省長安縣東北)望族。字文明,早孤。從外祖父顏真卿學。舉明經,歷任容州刺史、江南西道觀察史。唐範攄《云溪友議》載:靈澈居洪州大悲寺和廬山東林寺時,韋丹時任江南西道觀察使兼洪州刺史,兩人結為忘形之交,時有詩歌唱和。一次,韋丹寄詩東林寺給靈澈,詩中頗含退官歸隱之意。靈澈閱後,深有感觸,便作此詩為答。這首詩中一方面如實地介紹了作者自己清淨修行,與世無爭的隱居生涯,另一方面也譏諷了那些趨赴清高卻又戀棧官位的官僚們虛偽的行為,其實也嘲笑了韋丹這位方外之友。詩寫得淺顯通俗,但卻很有內蘊。 【作者簡介】 靈澈(746—816),字澄源,唐代浙江會稽雲門寺僧。俗姓湯,越州會稽(浙江省紹興市)人。少時曾從嚴維學詩。出家後先在會稽雲門山雲門寺講律,再至吳興抒山妙喜寺與詩僧皎然切磋。公元785—804中,由皎然推薦先後結識包佶、李紓等。因受忌遭謗貶至福建汀州,遇赦後客居安徽宣州,卒葬於宣州。他是唐代著名詩僧,與皎然齊名。著有《律宗引原》十卷、《酬唱集》十卷,存時十六首,編為一卷,收入《全唐詩》。 【沙門空海】 靈澈作為唐朝著名詩僧,創作了大量詩文作品,靈澈的門人秀峰為紀念其師,將靈澈所作的詩文收集編撰成《靈澈詩集》與《酬唱集》各十卷,但唐代之後這兩本詩集便大量散佚。 至《宋史》編撰時,靈澈作品僅存一卷,至今只保留了17首詩歌。 據《湖湘文化名人衡陽辭典》記載,靈澈曾駐錫南嶽衡嶽寺,而靈澈駐錫衡嶽寺的詩作卻無從查考。因靈澈喜歡遊歷,愛好交友,經常同友人們一起參禪悟道,呂溫,劉禹錫,劉長卿等人都與其交好,且都留下了與靈澈相唱和的詩作,其中有靈澈作為唐朝著名詩僧,創作了大量詩文作品,靈澈的門人秀峰為紀念其師,將靈澈所作的詩文收集編撰成《靈澈詩集》與《酬唱集》各十卷,但唐代之後這兩本詩集便大量散佚。 至《宋史》編撰時,靈澈作品僅存一卷,至今只保留了17首詩歌。 據《湖湘文化名人衡陽辭典》記載,靈澈曾駐錫南嶽衡嶽寺,而靈澈駐錫衡嶽寺的詩作卻無從查考。 因靈澈喜歡遊歷,愛好交友,經常同友人們一起參禪悟道,呂溫,劉禹錫,劉長卿等人都與其交好,且都留下了與靈澈相唱和的詩作,其中有些詩作是涉及到湖南南嶽的,這為靈澈曾駐錫...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滔滔不持戒》

圖片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滔滔不持戒》 【詩文】 《滔滔不持戒》       仰山慧寂 滔滔不持戒 , 兀兀不坐禪。 釅茶三兩碗, 意在钁頭邊。 🙏【凡人解讀】 滔滔不持戒 唐代仰山慧寂禪師七言絕句 《滔滔不持戒》是唐代仰山慧寂禪師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該詩刻畫了一個不持戒、不坐禪,卻整天飲茶、做農活的僧人,體現出了詩人學禪不拘泥於形式,而在於領會禪意的思想。這個不持戒、不坐禪,整天想著喝濃茶、幹農活的僧人形象說明了 這個不持戒、不坐禪,整天想著喝濃茶、幹農活的僧人形象說明了什麼呢。還是讓慧寂自己的事蹟來說明吧。《五燈會元》卷九:“初謁耽源,已悟玄旨。……耽源謂師曰:‘國師當時傳得六代祖師圓相,共九十七個,授與老僧。乃曰:“吾滅後三十年,南方有一沙彌到來,大興此教,次第傳受,無令斷絕。”吾今付汝,汝當奉持。’遂將其本過與師。師接得一覽,便將火燒卻。耽源一日問:‘前來諸相,甚宜祕惜。’師曰:‘當時看了便燒卻也。’源曰:‘吾此法門無人能會,唯先師及諸祖師、諸大聖人方可委悉,子何得焚之?’師曰:‘慧寂一覽,已知其意,但用得不可執本也。’”耽源把祖師的畫像交給慧寂收藏,意味著希望他能接過衣缽,承傳法統。但慧寂卻將畫像燒掉了,因為他認為,要承傳法統,重要的是得其意,而非得其像。他所要體認的是祖師的自性,這自性,無生無滅,永遠存在,而像上所畫,既然能夠變滅,顯然就是虛幻的,非本質的。如此而來,將其燒掉,正表明他強調的是心印,而非形跡。後來臨濟義玄“到達磨塔頭,塔主問:‘先禮佛,先禮祖?’師曰:‘祖、佛俱不禮。’主曰:‘祖、佛與長老有甚冤家?’師拂袖便出。”(《五燈會元》卷十一)這種無凡無聖,向內求佛,打破偶像的精神,與慧寂正是相通的。另外,以喝濃茶、扛钁頭代替了持戒、坐禪,也反映了作者對“平常心”的追求。這蘊含其中的多義性,無疑使得全篇語意豐厚,思理深微。 飲茶往往是僧人生活情趣的一個重要方面。《敦煌變文集》卷三載唐人《茶酒論》說:“明(名)僧大德,幽隱禪林,飲之語話,能去昏沉。”《五燈會元》卷九載:“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飯後三碗茶。’”慧寂說自己是“釅茶三兩碗”,顯然也能見出這種“和尚家風”。 【作者簡介】 慧寂(807—883),即仰山慧寂禪師,唐代著名高僧,溈仰宗的創始人之一,俗姓葉,韶州湞昌(今廣東南雄)人,一說韶州懷化(今廣東番...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松柏操》【詩文】

圖片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松柏操》 【詩文】 《松柏操》     唐·慧忠 雪後始知鬆桂別, 雲收方見濟河分。 不因世主教還俗, 哪辨雞群與鶴群! 🙏【作者簡介】 慧忠(817—882),泉州仙遊人。住龜洋山。唐武宗廢佛,例為白衣。迄宣宗中興,亦只為白衣,過午不食。不宇而禪,跡不出山達三十餘年。 【凡人解讀】 這是一首意氣風發、擲地有聲的護法詩。 武宗廢佛(853年),是歷史上有名的事件。有不少僧侶在世俗的壓力下成為佛的逆子。而悟道的慧忠禪師則保持了高凜的節操,弘法傳燈而不鬆懈。 人在災難與挫折面前,如果迷了自性,就成了行屍走肉,變成了強權的奴隸。只有覺悟者時刻保持著清醒,護守著節氣,心源不昏。其實強權並不足懼,可怕的是泯滅了自尊。畢竟雲霧籠不住江河湖漢,皚皚大雪埋不住青松。 下面是禪師的續偈:“多年塵事謾騰騰,雖著方袍未是僧。今日修行依善惡,滿頭留髮候然燈。形跡雖變道常存,混俗心源亦不昏。試讀善財巡禮偈,當時豈例作沙門。 🙏【沙門空海】南陽慧忠(?-775年),唐代高僧。俗家名冉虎茵,法名釋慧忠,世稱南陽慧忠國師,諡號大證禪師,越州諸暨(治在今浙江諸暨)人。博通經律,法受雙峰,是禪宗六祖惠能門下的五大宗匠之一,與菏澤神會共同在北方弘揚六祖禪風。他備受唐朝三代皇帝唐玄宗、唐肅宗和唐代宗的禮遇,受封國師。冉虎茵、釋慧忠別名 南陽慧忠國師 慧忠自幼學習佛法,通達經律,十六歲時因仰慕六祖之名前往曹溪拜見,並獲得心印,為惠能門下高足之一。在受法曹溪之後,在吳楚的四明山、天目山、武當山和羅浮山等山參學,天授元年(690年),到淅川白崖山的黨子谷,修煉四十餘年,道譽甚高。曾經有盜賊進入山中,以刀脅持,慧忠禪師禪坐不動,盜賊欽服而退。 唐玄宗在位時,非常欽佩慧忠的道年(720年)時,將其迎往京城長安,後擔任南陽龍興寺的住持。安史之亂期間,慧忠離開長安,隱遁山林。 上元二年(761年),唐肅宗派使者又將他迎回長安,敕住千福寺,後又移居光宅寺。他向皇帝闡述“理人治國之要,暢唐堯虞舜之風”,受到肅宗的肯定,待以國師之禮。他詔請朝廷於武當山立太一延昌寺,又於白崖山黨子谷置長壽寺,各置大藏經一部。 大曆三年(768年),唐代宗召請慧忠入宮傳法,後賜居寶光寺。大師隨宜說法,極受尊崇,僧俗弟子逾萬人。 大曆十年十二月(775年),慧忠圓寂,諡號“大證禪師”。 平安吉祥,善...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幽鳥語如篁》

圖片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幽鳥語如篁》 【詩文】幽鳥語如篁, 柳垂金線長。 雲收山谷靜, 風送杏花香。 【作者簡介】 ‌法眼文益‌(885-958),俗姓魯,是法眼宗的創始人,浙江餘杭人。他七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曾在明州阿育王寺從希覺律師學習律學,並通曉儒家經典。後來南遊福州,參謁長慶慧稜禪師,因不甚投機,轉而前往漳州羅漢桂琛禪師處求法,最終在桂琛的點化下開悟‌ 【凡人解讀】 這首詩前兩聯寫景,為後面的禪理講述做個鋪墊。初春時節,暖日晴照,雖然天氣依然寒冷刺骨,但沉寂了整個冬天的幽靜,卻早已被鳥兒們的歡唱打破,幽鳥綿蠻,聲如修竹吟風。 河水尚未全部解凍,小河旁邊的嬌柳已經生出嫩黃的細葉,在微風中婆娑起舞,拂動春池。遠處的山嵐漸漸收起雲綃霧靄,此起彼伏,連綿不絕。蜂蝶飛舞,鳥兒躁動,更顯得春日的山谷幽靜而寧謐。桃花、李花、杏花競相開放,一陣幽香飄來,沁人心脾。 正可謂春暖花開,蝴蝶自來。我們的主人公會不會禁不住這春意盎然,離開禪院,出外踏青呢?“永日蕭然坐,澄心萬慮忘”,原來我們想錯了,詩僧依然留連永日,蕭然禪坐。面對這大好的春光,詩僧沒有因為前面的幾句讚美就忘記了修行。興奮和讚美只是暫時,詩人依然澄心內照,彷彿早已將自己融入了這春景之中,自己也是大自然的一份子,所有擾亂心智的情絲意絮,都被自然地沉澱和消泯。 詩人此時所見所聞,無非自性。此中有真意,欲說已忘言。其中精妙用言語來表達尤嫌拙劣,只有懂得這林下清趣之人,才能夠充分體會和欣賞。 每天我們周圍的世界都在發生著變化,我們有感覺器官,也有七情六慾,必然會受到外界的影響。眼睛會看見繽紛的色彩,耳朵可以聽見悅耳的聲音,大腦也可以綜合這些感受,產生意識和想法,最後影響到自己的行為習慣以及對未來的決斷。 美好的境界會使人興高采烈,悲傷的情景也能讓人憂鬱過度。渴望無法滿足,就會焦慮不安;渴求滿足之後,又會歡喜異常,然後再生妄念和貪慾,於是心裡更加不得平靜。唯有保持內心安寧,摒棄外界不必要的干擾,才能儘可能按照自己既定的目標前行。 佛語說,必須從生命之流探尋它的源頭,在根本上滅除痛苦之因,才能截斷眾流,徹底熄滅痛苦。當然我們沒必要面對青燈古佛,但如果每天放不下一切憂慮和俗事,就不能淡然安坐,一切便無法祥和平靜。所以詩僧說,“欲言言不及,林下好商量”,無需任何多餘的描述,唯有林下享受這種安寧最合適。 【沙門空海】 幽鳥語如篁...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睹木平和尚》

圖片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睹木平和尚》 【詩文】 《睹木平和尚》 [五代]文益 木平山裡人,貌古年復少。 相看陌路同,論心秋月皎。 懷衲線非蠶,助歌聲有鳥。 城闕今日來,一謳曾已曉。 【凡人解讀】 山裡的人,面貌古樸卻顯得年輕。 相互注視在陌生的路上,談論內心的事情,如同明亮的秋月。 懷念柔軟的衣衫並不是因為絲織蠶而來,而是因為有鳥兒助唱。 城闕如今到來,一曲歌聲早已破曉。 這首詩通過描繪木平禪師的外貌、行為和所處環境,展現了一位超脫世俗、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禪師形象。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禪宗的清靜與禪意,以及作者對自然與人生的深刻解。 【作者簡介】 文益禪師,不僅是禪宗五家七派之法眼宗的開山祖師,更是一位博學多才的高僧。他的詩詞和禪理都表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生智慧。這首《睹木平和尚》正是他詩詞中的佳作,展現了他對禪宗的獨特見解和深厚情感。 【沙門空海】 善暹禪師為唐代江西袁州木平山僧,系蟠龍可文禪師法嗣,為青原下六世。論輩分,善暹禪師為文益的師祖,實際上,他年齡也長於文益。善暹禪風嚴峻,嚴謹戒行。南唐國主李昪慕其道譽,迎請金陵供養,待以師禮。寂滅後,賜諡“真寂彈師”。文益禪師這首詩,比較全面地概括了善暹禪師的生平事蹟。從其出身經歷,至其容貌行止,乃至其生活細節,莫不縷縷道來。一個淳樸古雅的得道高僧的形象,很清晰鮮明地顯現在我們的面前。詩寫得很平靜,很客觀,似乎並沒有帶什麼感情。其實詩裡所寄託的,正是作為晚輩後學對前輩高僧的真誠由衷的崇敬和摯愛。意在言外,其意無窮。 平安吉祥,善心善行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雪後始諳鬆桂別》

圖片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雪後始諳鬆桂別》 【詩文】 《松柏操》 唐·慧忠 雪後始知鬆桂別, 雲收方見濟河分。 不因世主教還俗, 哪辨雞群與鶴群! 【作者簡介】 松柏操唐·慧忠雪後始知鬆桂別,雲收方見濟河分。不因世主教還俗,哪辨雞群與鶴群!慧忠(817—882),泉州市仙遊人。住龜洋山。唐武宗廢佛,例為白衣。迄宣宗中興,亦只為白衣,過午不食。不宇而禪,跡不出山達三十餘年。[賞析]這是一首意氣風發、擲地有聲的護法詩。武宗廢佛(853年),是歷史上有名的事件。有不少僧侶在世俗的壓力下成為佛的逆子。而悟道的慧忠禪師則保持了高凜的節操,弘法傳燈而不鬆懈。人在災難與挫折面前,如果迷了自性,就成了行屍走肉,變成了強權的奴隸。只有覺悟者時刻保持著清醒,護守著節氣,心源不昏。其實強權並不足懼,可怕的是泯滅了自尊。畢竟雲霧籠不住江河湖漢,皚皚大雪埋不住青松。下面是禪師的續偈:“多年塵事謾騰騰,雖著方袍未是僧。今日修行依善惡,滿頭留髮候然燈。形跡雖變道常存,混俗心源亦不昏。試讀善財巡禮偈,當時豈例作沙門。” [作者簡介] 【凡人解讀】 這是一首意氣風發、擲地有聲的護法詩。 武宗廢佛(853年),是歷史上有名的事件。有不少僧侶在世俗的壓力下成為佛的逆子。而悟道的慧忠禪師則保持了高凜的節操,弘法傳燈而不鬆懈。 人在災難與挫折面前,如果迷了自性,就成了行屍走肉,變成了強權的奴隸。只有覺悟者時刻保持著清醒,護守著節氣,心源不昏。其實強權並不足懼,可怕的是泯滅了自尊。畢竟雲霧籠不住江河湖漢,皚皚大雪埋不住青松。 下面是禪師的續偈:“多年塵事謾騰騰,雖著方袍未是僧。今日修行依善惡,滿頭留髮候然燈。形跡雖變道常存,混俗心源亦不昏。試讀善財巡禮偈,當時豈例作沙門。” 【沙門空海】 【清勝禪寺】坐落於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鍾管鎮幹山村龍鳳闞山。在幽邃靜謐的闞山旁邊,是挺拔秀麗的“鳳山”。與鳳山並肩聳立的是蜿蜒蔥蘢的“龍山”。傳說一千多年前,闞澤家族獻其舍宅,建為“闞山廟”。幾經修建,至唐代,已頗其規模,飛簷翹角,氣勢恢宏,改名為“清勝禪寺”。禪寺由於是依龍山而建,故環境非常優美。 【位置優越】離杭州西湖和莫干山景區40公里,距南太湖景區50公里,距德清高鐵站十幾公里,距鍾管高速口不到5公里,與上海、杭州、蘇州、嘉興、湖州等各大城市毗鄰,交通便利 。 【清勝禪修】全面啟動大中華禪文化智能系統功能,按照一乘圓教...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贈僧》

圖片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贈僧》 【詩文】 《贈僧》 唐,法眼文益 山水君居好,城隍我今淪。 靜聞鐘聲響,閒對白雲村。 【作者簡介】 ‌法眼文益禪師(885-958),俗姓魯,浙江餘杭人‌,是法眼宗的創始人。他七歲出家,二十歲受戒,曾在明州(今浙江寧波)阿育王寺從希覺律師學習律學,並通曉儒家經典。後南遊福州,參謁長慶慧稜禪師,因不甚投機,轉而前往漳州羅漢寺參謁桂琛禪師,從桂琛得法,最終開悟‌。 ‌法眼文益禪師的主要思想包括“一切現成”、“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禪教一致”和“理事圓融”‌。他認為佛法並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現成的,只要放下執著,就能見到真理。他的思想強調心與法的統一,主張禪與教的融合,認為參禪者不應輕視經教,而應在理解經教的基礎上修行。此外,他還提出“理事不二,貴在圓融”,認為事相由理體所派生,理體由事相來顯現,兩者相資,還同目足‌。 ‌法眼文益禪師的著作包括《宗門十規論》、《文益語錄》、《三界唯心頌》和《華嚴六相義頌》‌。這些著作批評了當時禪宗的弊病,提出了“明事不二,貴在圓融”與“不著他求,盡由心造”的主張,記錄了他的開堂、上堂、示眾、問答、機緣等內容,進一步闡釋了華嚴宗的六相圓融教義‌。 ‌法眼文益禪師的法嗣眾多‌,有六十三人,其中以天台德韶(891-972)為上首。 【凡人解讀】 文益禪師被南唐帝王迎入南京,敕命住持報恩禪院,禮遇殊隆。雖然如此,他卻身在紅塵,心在世外。山中的故友有時也進城來看他,他寫了這首詩偈以明心志。 “山水君居好,城隍我今淪。”山水勝地,是出家修行之處,朋友們可要好好居住,用功修行啊!不要像我這樣,淪落在“城隍”內給人當“城隍”一樣的供奉,香火都快薰死人了。船子和尚當年告誡夾山之一,就是“不住城隍聚落”,若功夫尚未純熟,反有墮落的可能。所以若非見道後的深入磨練,是不敢出來“遊戲人間”的。當然,文益禪師菩薩一流了,當然出入自在,並不畏懼紅塵。 “靜聞鐘鼓響,閒對白雲村”這是富貴貧賤“處之一”的崇高境界,是修行得大定的境界,因為這不是在山中,而是在紅塵深處。陸游有“賣魚生怕近城門,況肯到紅塵深處”之句,是怕被汙染。而文益禪師卻在這樣的環境中,又不知教化了多少人。當他與權貴們周旋,與弟子們論道之時,心境永遠是“靜”和“閒”的,沉浸在鐘鼓和白雲之中。 【沙門空海】 南唐時期,金陵有個清涼寺,寺裡有個禪師,叫...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擁毳對芳叢》

圖片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擁毳對芳叢》 【詩文看牡丹】 唐·殷益 擁毳對芳叢, 由來趣不同。 發從今日白, 花是去年紅。 豔色隨朝露, 馨香逐晚風。 何須待零落, 然後始知空。 【凡人解讀】 穿著毛織的僧衣,面對芳香四溢的花叢,這中間的情趣從來就和世俗不同。 頭髮已經斑白,花兒還是像去年一樣紅。 然而,花朵的妖豔和早晨的露水一樣,轉瞬即逝;花香的濃郁追逐著晚風,四處飄散。 何必非要等到枝零葉落,然後才知道空的道理呢? 禪宗語錄《五燈會元》記載,文益禪師與南唐中主李璟一齊觀賞牡丹花,李璟請文益禪師作詩,文益禪師寫下這首五言律詩。李璟讀完這首詩,頓悟了空的意義。 “擁毳對芳叢,由來趣不同。”穿著毛織的僧衣,面對芳香四溢的花叢,這中間的情趣從來就和世俗不同。首聯指出僧人與世俗之人觀賞花的情趣是完全不同的。 “發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頭髮到今天已經斑白, 花兒還是像去年一樣紅。第二聯以白髮對比紅花。 “豔冶隨朝露,馨香逐晚風。”然而,花朵的妖豔和早晨的露水一樣,轉瞬即逝;花香的濃郁追逐著晚風,四處飄散。俗家之人觀賞牡丹,欣賞它奼紫嫣紅的色彩和沁人心脾的幽香,而出家人體會到了緣起性空的宇宙真相。眼前之人,雖然還是滿頭青絲,青春爛漫,出家人卻已經看到他白髮蒼蒼,年華逝去;眼前之花,奼紫嫣紅,芬芳嬌豔,出家人卻已經看到它轉瞬即逝,隨風飄零。 “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何必非要等到枝零葉落,然後才知道空的道理呢。尾聯直接點明詩的主旨。 空是佛教的概念。從所否定的對象來說,空可分“我空”、“法空”兩種。“我空”,即認為一切有情都是由各個組成元素聚合而成,不斷流轉生滅,因此不存在常一主宰的主體——“我”,這是小乘佛教的觀點;法空,則認為一切事物都依賴於一定的因緣或條件才能存在,本身沒有任何質的規定性,但法空並非虛無,它是一種不可描述的實在,稱為“妙有”,這主要是大乘中觀派闡明的觀點。 【作者簡介】 文益(885-958),唐末五代僧人,禪宗五家七派之法眼宗的開山祖師。俗姓魯,浙江餘杭人,七歲出家,二十歲受戒。文益晚年深受南唐烈祖李昪的敬重,先後在金陵報恩禪院、清涼寺弘揚佛法,世稱清涼文益。公元958年(後周世宗顯德五年),文益圓寂,享年七十四歲,葬在金陵江寧縣無相塔,諡號大法眼禪師。著有詩偈十三首 【沙門空海】 李益與霍小玉一見鍾情,兩人心心相印,李益立下...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蠅子透窗/古靈神贊》

圖片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蠅子透窗/古靈神贊》 【詩文】 《蠅子透窗偈》 古靈神贊, 為愛尋光紙, 不能透處難。 忽然撞著來時路, 始覺平生被眼瞞。 【凡人解讀】 這是僧人守端寫的一首著名的偈頌,他以蠅子鑽窗來比喻修禪求佛。這首偈子通過蒼蠅在窗紙上亂碰亂撞,始終無法通過,忽然間又找到了出路的故事,形象生動地闡述了禪宗南宗的“頓悟”學說。這是一首寓言詩,寫得充滿哲理且又別有風味。 蠅子為了尋求光明,拼命地往窗外鑽,它沒料到隔著一層窗紙,無論如何也鑽不出去。一旦它撞著了飛來時的道路,就馬上可以飛出去,找到光明,這時候才發現原來眼睛一直被假象所矇蔽。修禪也是如此,如果人們認為捧著佛書經典,一味地死啃、囫圇吞棗,就可以求禪成佛的話,那他就錯了。照搬佛書經典而不用心體會,只能像蠅子撲窗一樣亂撞亂碰,永遠找不到佛法。只有直指人心,方能尋求通向禪的大道,最終頓悟成佛。 【作者簡介 】 守端(1025-1072),北宋江西袁州楊岐山普明禪院僧。字白雲,號新圓通,俗姓葛,衡陽(今屬湖南省)人。幼習儒業,稔悉翰墨,成年後始從茶陵鬱禪師披剃,得法於南禪臨濟宗楊岐派祖師方會。遊廬山時,經圓通寺主居訥禪師推薦,往任江州承天寺住持。後復回廬山圓通寺,隱此甚久,故得“新圓能”之別號。還曾居浙江餘杭法華山龍門寺、安徽舒州白雲山海會寺等處。他在佛學上頗有造詣,在佛教界名望極高,善於講經,門徒如雲 【沙門空海】 《守端禪師初受戒》凡初入僧伽,未經淘汰者,性情哪得銷鎔,動止必乖繩墨。所以金非鍛鍊,終是頑礦;玉必琢磨,方成良器。佛法如大海,漸入漸深。眾位既進堂,習受戒法,必要熟讀《毗尼》。戒法多學一分,自有一分受用。月窯禪師雲:“高以下基,洪由纖起。學得一句一偈,記在八識田中,永為成佛種子。今日以為持戒把柄,未來撥轉形來,現在受生。”經雲:“人身難得今已得,戒法難聞今已聞。”莫要自託愚迷,安心魯鈍,混過光陰,不肯習學。世儒尚然,輕尺璧而貴寸陰,況我輩出家人,豈可懈怠乎!古德雲:“學不負人,人負於學。”何也?蓋學則庶民之子為公卿,不學則公卿之子為庶民。圓法師雲:“古人不遠千里求師,參方知識,今生不學,來生轉愚痴。”若是於受戒堂中,一期空過,持犯茫然,受戒無益,可惜堂堂僧相,辜負自己發心登山,抑且辜負堂中諸師教誡。 眾位要拖起眉毛,精進熟讀《毗尼》。受戒後,要認...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寄西山景禪師》

圖片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寄西山景禪師》 【詩文】 《寄南山景禪師》 一度林前見遠公, 靜聞真語世情空。 至今寂寞禪心在, 任起桃花柳絮風。 【凡人解讀】 南山指終南山。屬秦嶺山脈,在今陝西省西安市南,自古為高僧名道大賢耆德隱修之所。景禪師未詳何人,從下面詩句約略可知為禪淨兼修的僧人。其道德修為很是高尚精進,堪為師表。棲白寫這首詩寄給他,表達了作者對景憚師尊崇欽佩之情。詩很精煉,很誠摯,很有深度。 【作者簡介】 棲白,唐代越中著名詩僧。生卒年及姓氏籍貫均不詳,大約公元853年前後在世。唐宣宗時,嘗居京都薦福寺,併為內廷供奉。與當時名士姚合、賈島、劉得仁、李洞、曹鬆等輩時相詩歌唱和。他的五言律詩寫得很好,當時即受人推崇,頗享盛名。《全唐詩》存其詩十六首。 【沙門空海】 佛說:前世若無相欠,今生怎會相見?在忘川河畔,彼岸花的一隅。攜你柔荑,在冷清的奈何橋,匆匆走了一回。我仍與你彼此相欠,無奈今生緣盡,只好放下錦瑟時光的恩怨痴纏,就此,兩兩相忘。輾轉千年,花開花落,永生相錯。 又一世,在煙雨濛濛的江南,與你邂逅,只消一眼,瀲灩秋水紅塵,我便決定了永遠。今生是緣是劫,情深亦或緣淺,或許結局早已先我們抵達。但我顛沛流離的一生,不再交付虛無縹緲的命運而隨波逐流。只因,我確知緣乃天定,份在人為,我命由我,不由天。 餘生漫漫,昔日繾綣,聚也依依,散也依依。有你笑靨的光陰,如白駒過隙,一花一草,一水一夢,一葉一舟,皆是我燦爛的年華里,編織壯麗詩篇最美妙絕倫、深情濃重的一筆。有緣千里,相愛卻難。這一世,或許又再重蹈當年的覆轍,我與你終究無法以一葦渡航。天涯咫尺,萬水遙迢,我踏出一步,必將萬劫不復,與你邂逅的紅塵佳話,必被世人唾棄,歷史篡改。 若是如此,生又何妨,死又何懼?今生惟願與你朝昔相伴,共採兼葭白露,示我與你最終的圓滿。在觥籌交錯的夜晚,漫天繁星在過往的流雲深處,凝成雪白的晶瑩,在與你夢中邂逅的剎那,落下三千相思的情愫。如若,今生情斷。我與你從此兩兩相忘,不復相見。 彈指一揮,青絲盡白,容顏已蒼老。你從我的光陰遺失,繁華三千,落盡蒼桑的過往,我拾起瓷青的碎片,青燈古佛前,歸還你一生的相欠。你若孤獨終老而去,我便當我的孤家寡人追隨。在心籬釋放枯萎的半畝靈魂,餘生漫漫,我與你漫步雲端,四處漂泊流浪。 隔下幾程山與水,再續今生綿延的愛戀。跟著你細碎的腳步,奔跑飛翔,纏纏綿綿到天涯海角,...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書古石壁禪居屋壁》

圖片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書古石壁禪居屋壁》 【詩文】 《書石壁禪居屋壁》/貫休 赤旃檀塔六七級, 白菡萏花三四枝。 禪客相逢只彈指, 此心能有幾人知? 【凡人解讀】 該詩首聯“赤旃檀塔六七級,白菡萏花三四枝”介紹了石壁禪居的自然環境,禪居中有用赤旃檀香木建造的七級佛塔和數枝白色含苞待放的荷花。詩的第三句“禪客相逢只彈指”則是對寺中僧人的描寫,寺中禪僧們相逢只以彈指來交流禪旨要意而不使用言語,用心心相印的禪門方式來彼此溝通。對此《五燈會元》卷六雲:“大隨和尚舉問曰:‘如何是此心?’師無對。”在這段話的後面有一句評述:“歸宗柔代雲:‘能有幾人知?’”歸宗柔禪師的代答巧妙地借用貫休的詩句,隱示這一句問題本身是難以問答的,真正了悟的人又能有幾個呢,要想做到真正的悟徹並非容易之事。 【作者簡介】 貫休(832年—912年),唐末五代前蜀畫僧、詩僧。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溪(今浙江蘭溪市)人。詩名高節,宇內鹹知。嘗有句雲:“一瓶一缽垂垂老,萬水千山得得來,”時稱“得得和尚”。有《禪月集》存世。亦擅繪畫,尤其所畫羅漢,更是狀貌古野,絕俗超群,筆法堅勁,人物粗眉大眼,豐頰高鼻,形象誇張,所謂“梵相”。在中國繪畫史上,有著很高的聲譽。存世《十六羅漢圖》,為其代表作 【沙門空海】 晚唐時期,朝廷腐敗,政治黑暗,許多詩人空有報國的理想,卻得不到朝廷的任用,眼看國家衰敗,生靈塗炭,很多詩人在極度失望的情況下,選擇離開朝廷,到割據地方的封疆大吏處施展抱負。貫休的好友羅隱就投奔了吳越王錢鏐,受到了錢鏐的重用,這讓貫休也有了去投奔的想法,他雖然不想做大官,但能在亂世有一塊安身之地,弘揚佛法,就已經心滿意足了。 在去之前,貫休考慮到自己只是一名詩僧,不同於那些朝廷的官員,不知道錢鏐是否願意接納他,於是寫了一首《獻錢尚父》詩投石問路: 貴逼人來不自由,龍驤鳳翥勢難收。 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氣冷,風濤動地海山秋。 東南永作金天柱,誰羨當時萬戶侯。詩歌大意:富貴襲人而來人也沒有辦法,一個人奮發,他的成就是止不住的。滿堂的花香薰醉了無數賓客,一把利劍橫掃兩浙十四州。戰鼓和號角聲衝入雲霄使得天之氣都變得寒冷,風浪席捲而來讓天下好像入了秋。掌握這東南之地,作祥瑞天象的支柱,誰還羨慕舊時的萬戶侯呢。 吳越王錢鏐看到詩後大喜,特別喜歡“一劍霜寒十四州”這句,但又覺得不夠霸氣,不能展示自己...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野居偶作/貫休》

圖片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野居偶作/貫休》 高淡清虛即是家, 何須須佔好煙霞。 無心於道道自得, 有意向人人轉佘。 風觸好花文錦落, 砌橫流水玉琴斜。 但令如此還如此, 誰羨前程未可涯。 【作者簡介】 貫休(832年—912年),唐末五代前蜀畫僧、詩僧。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溪(今浙江蘭溪市)人。詩名高節,宇內鹹知。嘗有句雲:“一瓶一缽垂垂老,萬水千山得得來,”時稱“得得和尚”。有《禪月集》存世。亦擅繪畫,尤其所畫羅漢,更是狀貌古野,絕俗超群,筆法堅勁,人物粗眉大眼,豐頰高鼻,形象誇張,所謂“梵相”。在中國繪畫史上,有著很高的聲譽。 【凡人解讀】 修道的方法有種種不同,入道的門徑亦有種種,然其終歸目的都是一個,即得道。而得道在於心與道打成一片,不知有何區別,《維摩詰經》所謂“心淨國土淨”,《壇經》所謂“直心是道場”。既如此,修心而使之高淡清虛便是,又何須一定在名山勝水中修。詩人貫休以為,在在處處都可修心,他自己也一定是隨意地在一個野居之所居處下來,而寫成這首小詩。他的隨意,也就是無心,而無心即為得道。所謂無心,即將過去的種種知見全部丟掉,還以一個人的本來面貌,這才是得道的境界。有心追求道,也就有了道與人的區別,好比“你”有意地去結交人,別人會對“你”的目的產生懷疑因而疏遠“你”。無心於道才是道與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比如風本無心吹,花本無心落,但風吹花落卻織成了最美麗的圖畫;石階無心斜,溪水無心流,而階前流水聲奏出了最悅耳動聽的樂曲。這樣一種無心隨意的生活,便是最為理想的生活了,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值得追求呢。貫休該詩以說理及寫景相結合,表現了野居生活中 體味的禪道與禪趣。 【沙門空海】 貫休(832年—912年),俗姓姜,名休,字德隱,一字德遠,號禪月大師,婺州蘭溪(今浙江省蘭溪市)人。唐末五代前蜀詩僧、畫家。20 貫休7歲出家蘭溪安和寺。唐乾寧元年(894年),謁吳越武肅王錢鏐,並獻詩五章。乾寧元年(894年)末,謁荊南節度成汭,居龍興寺,後得罪於成汭,一度流放黔中。天覆三年(903年),成汭兵敗身死後入蜀,進詩云“一瓶一缽垂垂老,萬水千山得得來”,深獲前蜀高祖王建禮遇,為其建龍華禪院。樑乾化二年(912年),貫休終於所居,世壽八十一歲。 貫休十五六歲即著詩名,周遊各地,與當時詩人多有酬唱。 有自編詩集《西嶽集》(後改名為《禪月集》)。 貫休又工於書畫,草書奇崛,號曰...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懷終南僧》

圖片
中華藝術鑑賞報一禪詩系列《懷終南僧》 【詩文】 《懷終南僧》 唐,齊己 擾擾一京塵,何門是了因。 萬重千疊嶂,一去不來人。 鳥道春殘雪,蘿龕晝定身。 寥寥石窗外,天籟動衣巾。 【作者簡介】 齊己(約860~約937)晚唐詩僧,本姓胡,名得生,潭州益陽(今屬湖南寧鄉)人。齊己的一生經歷了唐朝和五代中的三個朝代。1 864年,齊己出生於湖南長沙寧鄉大溈山同慶寺的一個佃戶家庭,家境貧寒。6歲多就和其他佃戶家庭的孩子一起為寺廟放牛,一邊放牛時一邊學習、作詩,常常用竹枝在牛背上寫詩,而且詩句語出天然,同慶寺的和尚們為寺廟聲譽,便勸說齊己出家為僧,拜荊南宗教領袖仰山大師慧寂為師傅。 【凡人解讀】 這首詩通過描繪京城塵世的喧囂與終南山的清幽,表達了詩人對山林生活的嚮往和對僧人生活的懷念。具體解釋如下: ‌“擾擾一京塵,何門是了因”‌:京城塵土飛揚,何處才是了卻塵緣的門?這裡用京城的繁華與紛擾,反襯出山林的清靜。 ‌“萬重千疊嶂,一去不來人”‌:萬重千疊的山嶂,僧人一去便不再回還。描繪了山路的險峻和僧人的超脫世俗。 ‌“鳥道春殘雪,蘿龕晝定身”‌:鳥道上殘留著春雪,僧人在藤蘿龕中靜坐入定。描繪了高山的清寒和僧人的寧靜生活。 ‌“寥寥石窗外,天籟動衣巾”‌:空曠的石窗外,天籟之音輕輕拂動衣巾。表達了自然與內心的和諧。 創作背景和作者介紹 齊己(約860年—約937年),唐代詩人,字德仁,湖南長沙寧鄉縣溈山鄉人。他博學多才,擅長吟詩作對,尤其擅長詠物詩。齊己的詩風古雅,格調清和,作品多描寫自然景物和隱逸生活,表達了對山林生活的嚮往和對禪宗的領悟。他的作品在唐代詩壇有著重要地位, 【沙門空海】 齊己出家後,更加熱愛寫詩。成年後,齊己出外遊學,雲遊期間曾自號“衡嶽沙彌”。登岳陽,望洞庭,又過長安,遍覽終南山、華山等風景名勝,還到過江西等地。這段遊學生活豐富了他的寫作素材。且他的不少名作佳作是在外遊歷時寫的。 齊己雲遊天下的時候,曾拿他的詩作《早梅》向詩人鄭谷請教。詩句是:“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豔來。明年猶應律,先發映春臺”。鄭谷閱讀後,笑著說:“數枝”非早,不如“一枝”更佳。齊己聽後,對鄭谷肅然起敬,頂地膜拜。此後,人們便稱鄭谷為齊己的“一字之師”。 齊己遊歷天下回到長沙時,他的名聲已經顯赫天下,湖南節帥幕府中的詩人徐東野曾評價他說:“我輩所...

中華聯合新聞社【清菴齋細說沉香】沉香之天然性

圖片
中華聯合新聞社【清菴齋細說沉香】 沉香之天然性         千百年來,歷朝歷代沉香樹被人們無序砍伐,‘殺雞取卵’,使珍貴的天然資源愈發稀少,幾近滅絕。目前,沉香再次被藝術品界和投資界廣泛關注,使得資源更加稀少。許多國家現開始立法保護沉香樹資源,而國際保護組織也將沉香樹列入了瀕臨絕種的植物。         面對資源危機,許多國家開始了人工種植沉香的行為。但是,人工沉香能替代天然沉香嗎?沉香資源到底會不會消失?         沉香結香時間漫長 無法人工合成 很多人都認為,沉香就是一種木材或中藥材,是沉香樹身上的一部分。但是從植物學專業角度來說:“沉香只能形成於生長在東南亞熱帶雨林地區的瑞香科沉香屬的喬木型香品種樹木之中,它或形成在樹的表皮處或在根部、枝幹處。然而一棵健康的沉香樹是不會憑空產生沉香的。它必須在特定的情況下受到創傷,如遭受電閃雷劈、強風吹折甚至獸蟲啃咬、人為砍伐等形式受創後,又被一種特殊的微生物感染而‘生病’才能形成。”         大凡成熟的沉香樹木在遭遇創傷破損後,出於植物的本能都會分泌樹脂來彌補創口,而這期間,沉香樹的創口部恰巧被一種叫做黃綠墨耳真菌的微生物所感染,這種真菌為了在樹體中頑強生存,就會做逆境代謝。樹本身的抗體類物質和侵入樹體內的黃綠墨耳真菌等物質混合在一起,漸漸就產生了一種叫做“苄基丙酮”的化合物,隨著生化過程的深入,繼而又形成了倍半萜和色酮類化合物,而這兩大類化合物質就叫“沉香”。         專家指出,沉香樹因病變開始結香後,會經歷漫長的生長期,至少需要幾年至十幾年的時間,但一塊優質的沉香形成需要數十年甚至百年。但即使在科學發達的今天,我們仍無法人工合成、複製沉香的奇特香味,故更顯其珍貴。所以說,天然沉香即便不會消失,也會越來越少。         人工種植的沉香達不到收藏級別 沉香貨源十分稀缺,極少有上品與極品。據悉,世界上盛產沉香的越南,去年全年的高品質沉香產量也極其稀少了,一克沉香的拍賣價格從1000元至上萬元,最高價格曾達到一克沉香超過1萬美金。     ...